洪錦鉉:月下茶圓,心亦圓
社區人事傾盡心,到底有一段時日未曾提筆寫茶文了。恰逢中秋將至,正好整理這些時日的資料與感悟。取出一隻汝窯月白盞,投入幾克「貴自在」紅茶,沸水沖注時,茶葉在杯中舒展翻騰,騰起的氤氳霧氣,像是要模糊窗外那輪漸圓的月。
這場中秋前的颱風,倒是天地間難得的淨化。吹散了白日餘溫,也拭亮了夜空,月光更顯通明。忽然想起明代文徵明《中秋對月品茗》中的詩句:「月魄在天終不死,茗香於夜亦長存。」原來數百年來,中秋的「月」與「茶」早已結下不解之緣——一個是天際清輝,一個是人間清味,在相照之間,回首半百人生﹐竟蘊藏著半部人生的通透。
閱到清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中秋品茶,以桂露烹之,香逾於常。」總忍不住神往那份風雅。古人採集桂花瓣上的夜露烹茶,讓天香與茶香交融,這是何等精緻的生活美學。其實何止清代,這種茶月情緣早已深植文人心靈。
「每至中秋,輒以佳茗伴月,謂『月圓茶圓,心亦圓』」李清照當年的心境難得。每逢中秋也是街坊們的團圓或孤獨的夜晚,又有多少人能夠把一盞茶作為最好的知己。故每逢中秋晚﹐微笑社區寶達邨里都有一場盛大的中秋晚會﹐是為了讓團圓的心更圓滿﹐讓孤獨的心走出孤寂。二十幾年來﹐圓了社區﹐卻負了家人。茶香氤氳中,望月懷遠,所有的思念與感傷都融化在這一盞溫潤裡。易安居士深諳,茶的圓潤與月的圓滿,最終都是為了心的圓融。
明代徐渭在《中秋品茗圖跋》中寫得更是精妙:「茶至三泡,香減而韻存;月至中天,光盛而意遠。」這何嘗不是人生的寫照?青春年華如頭泡茶的張揚香氣,終將沉澱為中年後的綿長韻味;而人生巔峰如中天明月,光輝燦爛卻意蘊深遠,懂得欣賞這份「意遠」,才是真正的成熟。
文徵明「持盞對月,不問過去,不憂將來」的態度,實在是大智慧。我們總在追憶已逝的過往,憂慮未知的將來,卻忘了唯一真實的,就是手中這盞茶、天上這輪月、當下這顆心。茶涼了可以再續,月缺了還會再圓,重要的是珍惜此刻的溫暖與從容。
中秋的茶事,從來不只是「品茶」,更是「品人生」。你看那片茶葉,在沸水中翻騰、舒展、沉浮,多像我們的人生。而月的陰晴圓缺,不也正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有團圓的喜悅,就有離別的惆悵;有光明普照的時刻,就有雲遮霧掩的時日。
在學茶的這些年體悟最深的是:茶不在貴賤,在於用心;月不在圓缺,在於會賞。「一盞清茗映月,半葉浮沉悟生」﹐茶葉在杯中的舒展,何嘗不是生命在時光中的綻放?月影在茶湯中的晃動,何嘗不是心境在紅塵中的映照?原來最好的人生,真的不過是「有月可賞,有茶可品,有心可安」。
願朋友心中都享有一片澄明﹐年年中秋,都能有茶相伴,有月可賞,在這浮沉人世間,保持一顆從容安定的心。因為知道,只要還能靜下心來品一盞茶、賞一輪月,生活就永遠充滿詩意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