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燕:老記足跡 從專訪「媽姐」說起
香港回歸一周年時,報社老總擬定一個「特殊行業對香港的特殊貢獻」綱領,做多個全版專訪特輯,具體題目和採訪對象由記者自定。
筆者首選「媽姐」專題,是想起小時候鄰居有個「順德媽姐」,常打開其「事頭」家大門,一邊熨衫,一邊聽收音機播放名伶任劍輝唱的粵曲。她疏着一條大鬆辮、穿着雪白大襟衫和黑長褲,見到路過鄰居,總是滿臉掛笑。我們住的那幢唐樓後來拆卸,那個「媽姐」已經不知去向。幾經艱苦,找到一間殘存「姑婆屋」,一位老「媽姐」願意接受訪問。「媽姐」源自清末民初,珠三角特別是順德有大批「自梳女」(把頭髮梳起,立意「梳起唔嫁」、自食其力的女子)。有些「自梳女」後來轉到穗、港、澳乃至星馬等東南亞大戶人家當女傭,被尊稱為「媽姐」,有人曾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家做「媽姐」幾十年。她們刻苦耐勞,合資建「姑婆屋」聚居,結成姊妹,閒來切磋烹技,個個廚藝精湛。
另一個全版專題是搭棚工人。筆者的籍貫是廣東高要,聽說搭棚工人多是高要人,因此慕名到訪灣仔一幢唐樓一個單位的搭棚工會,工會有個秘書和幾個身材粗獷的工友接受訪問。戰後謀生困難,高要人是搭棚好手,從鄉下來港,托同鄉介紹工作,互相照顧。我在港土生土長,一班同鄉講高要話,我摸不着頭腦,要勞煩工會秘書翻譯。
搭棚工會是香港搭棚業歷史最悠久的工人組織,港九搭棚同敬工會創立於一九一一年或以前,一九八六年與其他行業的工會聯合,組成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搭棚是高危行業,工友重視鄉里情誼,有「情逾百載 『搭』橋牽線,『棚』情萬里」名句。
上述靜態專題可以幾天後交稿。筆者做過一個全版粉紙動態新聞版,要即日搞掂,翌日見報,那是回歸一周年到金紫荊廣場採訪升旗儀式。除主稿外,要訪問一些「路人甲」作為側寫。儀式舉行完畢,路人四散,一位電台記者也在找「路人甲」,竟想訪問我,我無奈婉拒。七月烈日當空,他滿頭大汗,也難怪,電台每半小時播新聞一次,比我們「紙媒」急得多。粉紙出版成本較貴,是十九世紀中葉由英國人首先研製出來的一種塗布加工紙,把又白又細的瓷土等調和成塗料,均勻地刷抹在原紙表面上,製成高級的印刷紙,過程好比婦女在臉上塗粉,所以叫粉紙。粉紙顏色鮮豔、反光度高,較易吸引注意。
筆者也做過一個經濟研討會專版,與會者以英語發言,我要從中找出新聞焦點,寫成中文,還要「扑咪」,異常緊張。「扑咪」原指電視台記者面對突發的採訪現場,拿着咪時刻留意目標人物出現,隨時一湧而上,將咪遞到目標人物面前突擊訪問。後來「扑咪」也被紙媒採用。
做全版專題儘管辛苦,但版面大,圖文兼備,鉅細無遺,很有滿足感。
文出自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14周年會慶,出版《薈萃》文集,黎小燕是其中一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