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把香港北部打造成「北部都會區」,跨越港深兩地的行政界線,佔地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涉及元朗、天水圍、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6個新發展樞紐: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這當中包含 7 個跨境陸路口岸,並與深圳整合創新科技發展,相信香港能媲美矽谷。
有人認為,《施政報告》「大動作加上政府架構重整,是長遠計,是林鄭為連任做準備」。其實,在發展的脈絡上,中國自古至今都很重視「延續性」,只有西方式選舉政治才看重短期,為的是討好現屆選民。中國的經濟發展深具世界意義,涉及未來幾十年強國之路。香港背靠祖國,以前為何至富?現在又賴以什麼維生?將來發展的方向怎樣?都要弄清楚。配合國家 「十四五」 規劃,融入大灣區是必然的事。「融入」是個關鍵詞,香港無論東西北各部,以及涉及交通、關口等,都要全面「進入、結合」內地,彼此接納,從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另一個群組,成為一個更大的群組。深圳與香港一河之隔,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基地,中央撥出前海讓香港發展已經說明一切。香港如今才有此「融合」思維來得有點遲,現在就要急起直追。下屆無論誰做特首,都不可能擺脫這種大局思維。
施政動作如此大,就需要增添大量人手,改組政府架構,「拆局」、「建新司局」是自然而然。況且,對短中期工作政府也並非煞手不管。認定「為連任鋪路」顯然是想多了、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