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 葵 : 德育何其重要
如今香港的中小學沒有德育必修課,事緣教育當局早年給學校下放權力,容許「校本管理」,因此某些科目便出現各種不同版本的教材,當局只作出「教學指引」。筆者近日看到一本一九五○年代香港小學的《德育》必修教科書,教導小學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每課圖文並茂,文後給學生列出幾道問題、課文中的生字和習作題,製作嚴謹,不禁嘆句香港這方面今不如昔。
《德育》第一課是《好學生》。課文說:「好學生,勤發奮。上學時,要留神。有疑難,須發問。工作時,不遊戲。遊戲時,不工作。成績好,身體壯。對爸媽,要孝順。對師長,有禮貌。善用手,會勞動。善用腦,會思考。爸媽愛,師長讚。好學生,真榮幸。」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猶記讀小學時,大家盡可能齊聲讀背。像讀背上述三字一句的課文,孩子們聲音悅耳鏗鏘,當作唱遊,非常開心。
時代不同,現今流行活動教學,若全班齊讀齊背,可能被認為過時老套。筆者倒覺得,詩詞歌賦一類的文字,讀背較易記牢。我讀中六時雖已屆成年,每堂國文課,老師仍然抽選同學背詩詞。家母小時讀過俗稱「扑扑齋」的私塾,教書先生天天要學生背書。家母到了八十多歲,仍能把《千字文》中「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等很多名言倒背如流;她也記得《增廣賢文》的「知己知彼,將心比心」等很多金句,從中認識大自然的規律和做人的道理。教學方法古今雖不盡相同,但好學生愛讀書、愛發問、愛思考、有禮貌,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近年所見,很多青少年不愛讀書、沒有禮貌,甚至粗言穢語,還動輒打人。過去一年來暴亂頻生,為數不少的暴徒是學生,令人覺得德育有改革的必要。古往今來,不論中外,「才德兼備,術德兼修」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有人說學校的「道德教育」要因應社會的「道德發展」,不可與時代脫節。然而,教師的時代脈搏又首先必須是正面的,絕不能把學生引向違法之途。譬如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學生常要參加校外比賽,教師就要讓學生認識比賽有嚴格規則,參賽者嚴守規則,意味着尊重比賽和尊重對手,這其實就是尊重自己。又譬如處此智能手機年代,很多人機不離手。筆者所住的屋苑,每天外出上班上學者幾乎個個邊趕路邊看手機。管理員為住戶打開大門,逢人經過都叫「早晨」,但卻沒幾個人願意搭理;很多學生常於不適當的時間使用手機,吃飯時也緊盯屏幕,不識望人,這是缺乏社交品德的表現。在筆者看來,學校的德育也應包括教學生探討智能手機背後的價值,這關係到加強品德教育、倫理及生命教育。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德知」,在社會上作出「德行」,德育才算成功。學生有好品德,是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