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哲 : 日本選新首相與「民主自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健康理由辭職,需選出新首相替補其空缺。香港黃絲向來崇洋媚外,對仿效西方選舉的日本也趨之若鶩,常簡單地以為一人一票就等於「民主自由」,今次日本的新首相選舉,正是很好的一堂給黃絲的「民主自由」課。
日本的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是內閣首長,首相席位空缺,要由內閣通知眾參兩院,由各黨派從黨內的國會議員中推舉出候選人(通常是執政黨的黨魁),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中分別進行投票,把結果通知本院、對方。如果投票結果一致,新首相便可產生;不一致的話,兩院就要協商,眾議院因權力優於參議院,享有決議優先權。兩院協商有結果後,由眾議院議長上奏天皇,再由天皇任命新首相。安倍突然辭職,執政自民黨要選出新黨魁參選首相,近日該黨決定按「緊急情況處理,不進行黨員及黨友投票」,只計算國會議員的 394票及地方代表的 141 票,合計 535票決定黨魁誰屬,候選人只需取得過半數便可勝出。
在香港,但凡政府有「緊急情況」要即時做決定且盡快執行時,黃絲便大力反對,高喊「繞過立法會、欠諮詢」。其實,早在民主始祖古羅馬帝國時代,當社會沒事時,國會如常開會,但當社會出現危難時,其「長老」(dictator)可以立即自行下命令,不必再開冗長會議磋跎歲月,這是挽救社會於危難的做法。日本今天確是處於「緊急狀態」,自7月以來,疫情持續反彈,內閣抗疫不力,社會經濟大受影響,第2季經濟下跌 27.8%,創二戰以後最大跌幅,本來赫赫有名的 「安倍經濟學 」也起不到挽救作用。
現在自民黨候選人之争,其實只局限於争取內部派系的支持。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已獲得自民黨內7個主要派系中的5個派系力撐,接棒安倍大位的可能性最高。決定黨魁的公開投票範圍大大縮小,這難道不是香港黃絲口中的「小圈子選舉」嗎?日本的首相就是這樣產生的,黃絲們難道還要去抗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