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嚴重,街市是一個爆發群組,其中買餸用現金交易也可能是導致病毒傳播的一個原因。
市政大樓內的街市,雖然肉、魚、菜、水果、乾貨的檔都分開擺設,且食環署每天都有清潔工人做清潔工作。疫情未發生前,一切都安然無事,但疫情爆發後,便暴露很多衛生問題。有專家說,魚檔潮濕,病毒有機會存活;檔主群聚吃飯聊天,也讓病毒有機可乘。這些固然要避免,但現金交易是另一個衛生問題,卻未引起廣泛關注。肉檔檔主切肉後,順手用旁邊一塊多次重用的布抹肉刀,再接過買方付的現金,後者接過經那摸過生肉和舊布的手遞來的找贖,放進自己的錢包,再帶回家中。買魚也一樣經過這些交收程序。買生肉和活魚,回家尚且要經過煮熟程序,但燒味舖師傅一手切燒味一手收現金,很多人回家把已煮熟的燒味攤開就吃,其髒無比。
筆者已很久沒有到燒味店買過燒味,就是怕那些遞來遞去的髒現金。每次到街市前,例必先準備多些零錢,到街市買肉買魚時,都直接把錢一次過付給檔主,免去找贖程序。零錢用光,便用紙幣先去買較乾爽的蔬菜水果,找贖得回來的零錢,最後才買肉和魚。若檔販都改用電子支付,相信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內地的街市早就以支付寶支付了,當人人都用支付寶時,你若還用現金,會有阻礙別人之感,有點難為情。香港的電子支付並未普及,長者一時間也難適應,那就先用長者也懂用的八達通吧,街市檔主也不用天天到銀行換零錢那麼麻煩。但自從八達通於1997年9月1日啟用後,港人用八達通,多是搭車或去超市店舖購物,除此之外,街市鮮見用八達通交易的檔口。電子支付的工作要由政府和有關方面配合,一起幫助檔主使用,包括減低有關機器的保養和維修等的費用。為了抗疫,長遠也為了構築智慧城市,電子支付必須早日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