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哲 :疫情下買餸有講究

在疫情嚴峻之下,大家都要保持「社交距離」,外出次數因此大減。對於不用上班的人如家庭主婦,非要外出的話,多數是購物和買餸。如今做這事,應先計劃一下才出門。

香港雖有網購,但仍未普及,特別是長者,一般不懂上網,就是懂,也總想買「眼見為實」的,這樣才會踏實。外出購物,要想一下所購東西是否必需品。吃是每天必要的,如果廚具損壞了,當然要買新的;日用品,如關乎個人和家居衛生的,用光了也不能不買。其他如衣服、化妝品等的奢侈品,也就可免則免,有現成穿的就可以了。疫症之前,不少人講究四季換時款,筆者有朋友,其衣服上的一顆紐扣稍為鬆動,她也沒想到用針線縫一下,而是把整件衣服扔掉。如今沒多少社交,也用不着天天新款吧。有口罩掩着口鼻,別人也看不到你的半張臉,口紅等臉上的塗脂抹粉更可以省回。買餸是必要的,很多人習慣天天買即日鮮的菜蔬和肉類海產,從不吃急凍的。自從第三波疫情開始,筆者便實行一星期只外出買餸一次,先預計雪櫃有多少容量,新鮮加急凍的食物都買備一些。回家後先吃易腐爛的新鮮食材,綠葉蔬菜排頭位,吃光了,再吃比綠葉菜較耐放的如椰菜。這些都吃光了,便吃罐頭、急凍雜菜、冷凍肉魚。最後輪到可放雪櫃保質期有一年半載的豆類和乾貨如紅棗、百合、蓮子、淮山、栗子等這類平時煲湯才用的食材,選當中兩三樣,泡浸後與米同煮,再蒸肉或魚,又是一餐。如此一日三餐,味道口感當然比不上新鮮的,但營養不會差。想到母親以前曾對我說,戰時她每天每餐都是吃番薯,吃足3年,就覺得如今自己還能營養均衝地吃飯,已經很幸福了。

不要小看這些小節,當你把買餸當作一種興趣甚至學問去探討時,結果自己做到了,就會很有成功感和滿足感。為己為人,多留家抗疫,人也會開心些。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