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日發生新冠疫症社區爆發,本月13日新增52宗個案,其中41宗本地感染。疫情擴散,很多涉及食肆,這個「重災區」必須正視。
港人向來好「一盅兩件」,很多人每天若不上酒樓,便渾身不舒服。有些人上酒樓,要指定上那一家。到了那一家,更要指定坐那個座位,若有人先到,佔用了那座位,他們寧願擠着同座的陌生人「搭枱」。人們很難要求茶客一下子改掉這種飲茶習慣,酒樓也需要他們長期幫襯。政府從周三(15日)凌晨起,食肆每日下午6時至翌日上5時禁止堂食 ,群組聚集也大幅收緊至4人。這無疑令疲弱的食肆雪上加霜,但為市民健康着想,這始終是首要考慮。食肆也不能長期靠政府救濟,政府庫房這半年來已經在抗疫方面掏得不少,食肆必須自救。
看近日的染疫食肆名單,港九新界,形形色色的食肆都有:酒樓、壽司店、粥麵店、茶餐廳、燒味店、車仔麵、快餐店、碼頭食堂,一個主題公園酒店的餐廳和一家高級酒店的餐廳也中招。筆者這半年間不大敢在食肆堂食,頂多與一個家人一個月外出吃一次飯,事前很小心選擇,盡量避開繁忙時間,預先摸清該食肆是否做足抗疫工作。說實在,這半年間,很多食肆的抗疫工作做得不怎麼樣,從外面望進去,有侍應生不戴口罩,且高聲講話,有的戴了口罩,也露出鼻子。枱椅間隔與疫症前無異,哪有1.5米距離?很多食客也太放任,吃完東西,沒有戴回口罩,不停談天,談得多,喉嚨一癢,咳兩聲,或打個噴嚏,又不掩口鼻。很多粥麵店的廚房師傅沒戴口罩。廚房悶熱,人還要戴口罩,的確辛苦。但此際也請師傅們忍耐,戴回口罩,減少談天。老閭也應搞好廚房的通風設備。全民抗疫,只要有一個環節鬆弛,就會出現骨牌效應。大家咬緊牙關,熬過此瘟疫刧數,美好明天才會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