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及評核局日前有一道歷史試題問考生:「日本侵華是利大於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罪行滔天,早已是世所公認的事實,香港的公開試竟然出現這樣荒謬的題目,令人震驚。有黃絲「精英學者」還來狡辯,說「為何不能讓學生自己討論」,並指「中央過分緊張」、「教育局可以處理得理性一點」云云。
只要看看出那道題的動機,就知道出題者持的是什麼居心。題目本身不是在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多與否,也不是提出廣闊空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而是想引導學生傾向外來勢力。特別是當考試完畢,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時,就很容易傾向日本侵華的所謂「正確性」。
假設有道題如此問:「自鴉片戰争後,香港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請論述港英政府的協調政策,在香港經濟上是利多於弊?」題目這樣問,作答的人肯定答「利多」,會傾向於港英政府的「德政」,繼而認同英方在鴉片戰爭的「正確性」。那麼,港人本身的勤勞、節儉、靈巧、刻苦等自我努力的因素哪裡去了?黃絲的強詞奪理,對下一代毒害不淺,實質上,他們是在不斷試探中央的底線。
從十多年前開始,反對派中就有人強調:「市民對『港獨』只是說說而已,不會有行動的,不用緊張。」然後呢,在課堂上討論, 在教材上渲染,現在出現在公開考試的試題上……教育界之外呢?從在論壇上說說;然後呢,開始有警民衝突;然後呢,破壞頻生;然後呢,暴亂頻生……這一切並非今天才發生,是積累已久,中央有關部門作出強烈指責,是太緊張嗎?教育局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是不理性嗎?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了,教育局有權監管考評局。
通識科已被「港獨」分子利用多年,政府還懵然不知。如今公開試出現損害國家民族尊嚴的試題,如果當局還撤手不管,孩子還有救嗎?香港還有明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