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日前宣佈的抗疫新政策中,有一條是「禁止多於4個人的聚集」。一個朋友就執住這句話,認為「私人地方就無限制多少人聚集」,因此參加了一個私人派對。
那朋友有同學喬遷,邀約連她在內共7個人聚會,地點是同學的新別墅及旁邊的海灘。朋友未到已在朋友圈預告:一會出席喬遷聚會,並強調那是「私人地方」。有人溫馨提示她:海灘只有較空曠這個小優點,別無其他。聚會少不了邊吃東西邊聊天,口罩勢必脫下,飛沫便亂射,感染風險很高。而且自海外輸入香港的確診個案每天由40多宗至60多宗,這兩天還出現源頭未明病例,顯示社區爆發正在蔓延。也由於新症太多,病床不夠,有確診者甚至要在家中等待兩天,才能入院接受治療。病者未能及時隔離診治,要與家人同處一屋兩天,另一波感染鏈不難發生。加上歐美每天確診個案大增,截至香港時間3月31日,全球病例已突破77萬宗,美國病例突破16萬宗,為全球之冠;居第二位的意大利累計病例也超逾10萬宗。歐美疫情如此嚴重,一個主要原因是仍改不掉社交習慣,又厭惡戴口罩。好多人至今仍然認為有病才戴口罩,有病根本不要外出。這些人未聽過或不相信染了病無病徵也能人傳人,認為不戴口罩是他們的人權自由。香港不乏洋化的人,像上述我那朋友,那天不聽勸告,出席了聚會,並把7人近距離無口罩舉杯慶祝的相片放在朋友圈炫耀,且加了幾句「昨天過去了的不後悔,明天如何不去想,今天快樂最重要」,令人搖頭。
戴口罩、不社交已是老掉牙的抗疫必要規則,社交地點「私人不私人」其實無關重要,主要是聚眾近距離、不戴口罩飛沫亂射,才是最大的感染風險所在。惟望好玩樂缺乏丁點耐性的人,為己為人為社會,及早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