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健和:往者不諫 來者可追
區議會選舉在反修例風波下曲終人散,是次選舉投票率高達七成,結果顯示泛民及建制陣營得票比率變化不大,但在單議席單票制下建制派所得議席銳減至60多席,泛民陣營更不僅取下超過380個議席,還取得除離島區外17個區議會的主導權。雖然選前坊間均認為建制派選情處於下風,但這次所引起的政治海嘯之大,相信是各方陣營始料未及的。
距離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不足一年,不少坊間評論均以2003、2004年兩場選舉為例,指出立法會選舉有望出現「鐘擺效應」,加上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建制派選情未必如外界想像中惡劣。這種說法未免太樂觀了。
回顧2004年,建制派能擺脫區選失利的陰霾,並從立法會選舉谷底反彈,關鍵原因在於當年中央對港實施一連串的經濟扶持,輔以建制派紮實的地區民生工作,最終仍能守住立法會過半數議席。
經濟民生牌今天未必奏效
如今反修例風波引發的騷亂尚未平息,止暴制亂遙遙無期,加上這次風波令內地與香港的互信陷入谷底,即使中央再推出「挺港」措施,也不得不考慮地方省市的反響,更何况香港民眾未必一如以往般領情,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此外,經過區選一役後,泛民在特首選委會新增至少117席,中央及特區政府更須倚重工商界「箍票」,難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及空間推動改革,加上展望明年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故此建制派過往靠大打經濟民生牌來拉抬選情,放諸今天卻未必奏效。
至於泛民、建制之間的選戰對陣,過往泛民予人的印象是一盤散沙,而在今次選舉中泛民大勝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支持者高舉「不割席、不分化」的鐵律,加上網絡的發展,他們的選舉機器協調能力大大提高。至於建制派,過往兩屆立法會選舉他們透過分拆名單出選爭取更多議席,但配票的大前提是要「有票可配」,而且還要寄望對手估算選情失誤「浪費」票源,才有機會脫穎而出。雖然建制派今屆區選票數較上屆區選增長超過五成,但泛民增長率更高。可以預見,擺在建制派面前的選戰,絕對比2004年時更困難。
建制派思維無法迎合社會發展需求
必須強調,這次修例爭議無疑是建制派敗選的導火線,然而即使沒有這次爭議,社會矛盾也會從其他地方爆發出來,長遠而言建制派選情會佔下風,這不僅是建制派與政府的關係、選舉策略等問題,而是整個陣營的思維以及培育人才機制,已經無法迎合香港社會發展的需求。
誠然,過往不少建制派區議員、社區幹事均以深耕細作見稱,不僅在區議會擁有主導地位,而且在立法會選舉擔當「樁腳」角色,為候選人「出票」。隨着時日推移,當年輕人成為首投族後,傳統的地區工作模式無法迎合他們的需求。即使是長者票源也不見得很樂觀,當「50後」甚至將來「60後」踏入長者年齡層後,其生活及教育水平與現今的長者相比,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這也是他們不可不察的地方。
再者,他們每天在地區埋頭苦幹,難有足夠時間自我增值,去提升自身的議政水平及專業知識,令他們疏於思辨,難吸引新選民的支持,更把意識形態高地拱手相讓予泛民陣營。即使面對具爭議的民生政策,只能夠搬出「不要把民生問題政治化」之類似是而非的論調來搪塞,故此在輿論上逐漸佔下風,即使平日的地區工作如何紮實,面對着「藍黃對決」的選戰,也無一倖免地敗陣。
要建立有力與泛民抗衡的政治論述
今屆選舉投票率雖然高達七成,但仍有一片「藍海」尚待發掘:合資格而未登記、已登記而不投票的選民至少100多萬人,這些市民的心態如何,也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地方。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面對未來選戰範式轉移,建制陣營除了要加強本身的地區工作及人才培訓之外,更要建立一套有力與泛民陣營抗衡的政治論述,才能夠在未來的選戰中扭轉劣勢,從而爭取佳績。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丘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