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博士 : 發展STEAM是未來教育大方向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本年六月發表了一份建議諮詢公眾文件,其中包括加強中小學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教育,然而近年來各地開始將藝術學科也納入STEM教育的範疇,並提出STEAM教育。即STEM教育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並把藝術(ART)也包含其中而成為了STEAM教育,變得更加全面地發展學生綜合和創新的能力。
有關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政府2015年提出的教育倡議,為加強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教育而設立的課程。學者指出,藝術和STEM,特別與數學有緊密的相關性。數學為藝術提供創作靈感,而藝術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和自信,兩者相輔相成。
中西互融 迸發無限創意
例如對稱是數學其中一個概念,對於幾何、邏輯的學習是很重要。在學習藝術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圖形的對稱而塗色,就是左右兩邊顏色一致性。又例如Tessellation(平面填充)就是一堆幾何圖案不斷累積,早在2200年前,古希臘藝術家就開始用這概念來設計藝術作品,藝術大師M. C. Escher是當中的高手。事實上從人左右腦分工也反映了這道理,左腦負責數學,右腦負責藝術,當左右腦一起開動,才能最有效激發創作靈感。
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可以通過視覺藝術教育,如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等方式,可知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學生的潛能十分重要。然而,香港視藝科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時面對不少困難,如現在公開考試高中筆試的考核方式時,要求學生涉獵不同文化情境、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美術現象、不同視覺藝術媒介。可是,由於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教育,香港中學視藝教師只偏重於西方藝術,學生的中國美術知識根基薄弱。
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局應建議學校加強學生多了解中國文化藝術,因為中西互融後迸發出無限創意,如林風眠、吳冠中及李可染等是其中佼佼者。
由於中西文化藝術有天壤之別,例如宇宙觀方面,中國文化是順應自然,西方是征服自然,在藝術方面,中國藝術強調意在筆先,一氣呵成,塗改修飾的空間較少;但西方藝術的創作方式可重複塗抹修飾。在透視方面,中國藝術以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為主,因此形成一種類似邊走邊看的視野表現;而西方藝術主要是單點透視,以科學的方法尋找透視點、透視線等。因此未來香港教育當局應加強對學生在中國藝術方面的培養,令學生可以全面地涉獵不同中西文化藝術的知識及情境,這樣才可以真正發展學生的創意及想像能力。
陳雪儀博士
香港視藝創新教育學會主席
小雪天地 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