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之 : 願母愛與佛慈同在

今年真巧,母親節與佛誕同日。有網站記者日前在街頭做訪問,問及路過的筆者:「你如何過母親節?」這原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不必有什麼新聞專業技巧。看來,記者當日要做幾個這樣的簡短訪問,「凑夠數」交差。網上新聞不容許長篇大論,但有此一問,卻引起筆者的細想,也想細論。

該年輕記者看來處世經驗淺,這樣問,是假定了所有受訪者的母親尚健在。筆者微笑着對她說:「我媽過世幾年了。」她不防有此一答,不知所措,只「嗯」了一聲。筆者想,人不在,也可以與家母「神交」吧。以下兩件事,就讓筆者對母愛回味再三:孟母教子,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故事。孟母三遷,相信凡是中國人都應該有所聽聞。孟子幼年喪父,家居附近環境複雜,孟母深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縱然孤兒寡母搬家不易,也不惜三度搬家,最後搬到學校附近,讓兒子多聞「書香味」。儘管客觀環境並非令孩子成材的唯一條件,但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孟子日後成為聖人,跟母親早期的影響分不開。母親節雖源自西方,但孟母誕生孟子的日子,可視為中國母親節的起源。港人多認識這類故事的含義,勝過一年到頭只在母親節當日請母親吃一頓飯。家母昔日常說的「珍惜眼前人」,道理是深刻的。

另外,筆者日前往香港大學看一個名為《鐵筆之藝術──明清竹雕》的展覽,在一個於清乾隆時期製作的觀音坐像竹根文物前面,傳來有女子和孩子的普通話對話。他們是來自上海的母子,孩子看不懂文物旁邊的繁體字描述,母親耐心地教導,並講解觀音慈悲的故事。雕像經歷百年香火供奉,部分已染成黑色,更添古韻。筆者頓感這「黑色」正是「佛珍惜眼前人」之印記。

母愛、佛慈,同樣感動人心。
чугунная сковорода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россияелеграммлобановский супермаркет классмакияж для голубых глазsibriaкак возить товар из китая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