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可 : 慈母密縫虎頭鞋

[圖片說明:江蘇宿遷虎頭鞋滿載母愛(作者供圖)]

每年一度的母親節,香港人太多習慣了與母親一起外出吃晚飯;有些人是既吃晚飯,又以代表愛、關懷、魅力、尊敬的花兒康乃馨贈給母親。西方有個宗教傳說:聖母瑪利亞為耶穌受苦難而落淚,眼淚滴下來之處長出了康乃馨,從此粉紅康乃馨便象徵母愛;也有不少人特別是小孩自製愛心卡,卡上寫上愛心字句,作為給母親的賀;更有大忙人沒空陪媽媽,只通過智能手機給母親傳短訊道賀。

母親節源自西方,香港華洋雜處,上述對母親致意的方式,讓母親高興一下,不啻是一種心意。但若能欣賞母親是如何對孩子的實際付出,便更有意思。想起求學時同學們個個背得滾瓜爛熟的一首樂府詩,出自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文寫遊子臨行前,慈母趕忙為孩子縫衣,吟頌了平凡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表現了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是何等的淳樸素淡、情真意切。筆者更想到那天往香港灣仔香港江蘇社團總會看過的一個「白酒之都.大美宿遷──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品中,一雙色彩斑斕的虎頭小鞋,滿載了母愛。全手工縫製的虎頭鞋,表現了母親深厚的針線功力。

宿遷是江蘇省地級市,是沿海重要城市,也是「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歷史上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宿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裡有大運河的影子:中國大運河宿遷段。清乾隆下江南時,宿遷成為行宮,受乾隆讚譽。虎頭鞋是童鞋,是中國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因鞋頭花紋有虎頭而得名,內地很多地方都有虎頭鞋,在港展出的這一雙宿遷虎頭鞋,倒是讓港人難得一見。

虎頭鞋於冀南地區尤為流行,其製作技巧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觀賞及實用價值俱備,也是農業社會的一種精神寄託。大人認為給孩子造一雙虎頭鞋,能為孩子驅鬼辟邪。婦女縫製虎頭鞋,工序繁複,鞋上的虎臉,是跟隨祖輩流傳下來的模樣,把剪好的虎臉模樣放在黑布上,用筆描畫出形狀,繼而在黑布上刺鏽。刺鏽虎眉、虎眼、虎嘴,還有那顯眼的「王」字,都很考功夫。鼻像壽桃、眼似黑洞,要顯出生氣勃勃,虎虎生威。隨着時間轉移,虎頭鞋也經代代深諳針黹的媽媽加以改良,形式變得多種多樣,例如虎臉上也會加上許多其他小動物,有喜鵲、蜻蜓、蝴蝶等。造好了鞋面上的虎臉後,把虎臉包邊,再連繫到鞋底以上的部分即「鞋幫」。這接駁必須很準確,量度錯了,整隻鞋不合尺寸,用心造的虎臉也就前功盡廢。邊沿要對齊,縫到鞋幫上。縫時更不能看到針腳,這虎頭鞋才算是縫得精緻和地道。虎頭鞋寓意孩子威猛,因此鞋面的顏色以紅、黃為主,看上外格外鮮明耀目。

上千針穿繡,反映的是母親對孩子的厚愛。一般而言,虎頭鞋是孩子滿周歲或生日時穿着,由於鞋子所用的物料環保,透氣又吸汗,對孩子的足部發育很有好處。農村婦以能縫製精緻的虎頭鞋為傲,這不僅是藝術品,是農村風俗,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素養。
ссылки наvzlom-ios.comлобано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биографияоднодоклассникижалюзи киев левый берегtrytop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