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君: 騙案增加需格外小心
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向立法會匯報香港過去一年的罪案數字。值得欣慰的是,整體罪案數字持續下降;但令人擔憂的,是當中的騙案增加並且不易破案。
去年2018年香港整體罪案共54,225宗,是45年來最低,較前年2017年下跌3.2%,為自1974年以來最低;每10萬人有728宗罪案,為自1970年以來最低。這些數字表明,與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香港是個很安全的地方,宜居、宜遊。且看某超級大國,校園、商場槍擊案頻繁,居民要把手槍放於枕頭下才能睡覺,如非必要入夜盡量不外出;另有好些國家內戰不迭、恐怖分子出沒無常等,個子高度連一支長槍也不及的孩子都要持槍自衛,這都令人不寒而慄,更覺得作為港人是何等幸福。
但是,把去年香港的罪案分類,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罪案中升幅最多的5項包括詐騙、扒竊、勒索、虐兒和兇殺案。網上情緣騙案和倫敦金騙案持續增加之餘,更令人奇怪的是受騙者往往不乏知識分子──有大企業的女行政總裁墮入假情網難以自拔;而有文物收藏家更因投資倫敦金被騙近6億元之多。網絡世界無處不在,騙徒甚至跨越地域犯案,令警方執法增加難度。屬於場外交易的倫敦金之騙案,警方即使拘捕了疑匪,要搜證也不容易。去年警方的整體破案率為46.5%,按年下跌1.7%,相信跟難破這類騙案不無關係。如何打擊這類罪案,執法者固然要加倍努力,完善相關法例也有需要,人們也要提高警覺。文化水平高,為何仍然經不起匪徒唆使,看來牽涉個人的心理狀況,職位越高,壓力越大,自己必須學懂減壓,譬如多做運動,保持正常社交活動,遇事別猶豫向心理專家求助,找信得過的人傾訴。至於投資受騙的,也不乏本身已經是富人,這是否與貪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