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關注劏房安全問題
關注劏房安全問題
香港土地資源緊絀,居住環境緊張,香港人已對「劏房」一詞不再陌生,甚至乎有人曾倡議登記制度,但即使如此,也不代表劏房制度被合法化,更何況,劏房或影響樓宇結構安全,直接對劏房住戶或鄰居構成潛在危險。
部分劏房是僭建在住宅單位的原平台、天台位置,又或於住宅、工廈單位改建,其結構並不在原圖則上反映,這些僭建的牆壁和房間、被縮窄了的走火通道、以及被改建或被密封了的空間,一旦發生火警時,兵荒馬亂,將成為阻礙逃生和救援的障礙物。部分僭建的劏房或建在原本用來緊急的逃生通道附近,減低了走火警的存活機會。
劏房也增加了原單位設計的電力總負荷,若每一劏戶居住了一戶人,則電壓負荷是以倍數上升,而煮食設備和燃料儲存也是隨住戶數目而翻數翻,同樣增加了發生火警的風險。部分劏房業主也在劏房單位內加置了鐵閘,若摸黑逃生和救援,說不定這些閘門或成為了生死關口。
這些劏房單位的僭建,或包括了易燃、不耐燃或散發毒物的建築物料,而若有火警將產生大量氣體,而劏房的大量被劃分的空間,有機會同一時間令氣體積壓,在火警時造成進一步爆炸。
另外,部分劏房的廁所為「黑廁」,即沒有窗戶和通風的空間設計,空氣不流通,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屋宇署、消防處等應多作跨部門檢視涉劏房大廈的樓宇結構和防火安全,提高安全意識和教育,並勒令結構存在危險的劏房業主即時還原單位。劏房成了城市隱患,而其安全問題更成了計時炸彈,特區政府不能掩耳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