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可 : 唐代波斯人俑眩人眼目

[圖片說明:兩個胡人俑眼神交流,形態生動(作者供圖)]

兩個古代波斯人俑在互望,似乎頗有交情,形態生動,眩人眼目。筆者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見到這件唐代出土文物展品,滿心歡喜。展品由一位熱心收藏家贈與該博物館。

俑,是古代人像雕塑,訴說着歷史,可說是「形象歷史」。俑源自古代人死後需要陪葬物,西周和商之前的奴隸社會,主人死後,活人奴隸跟隨殉葬,夠殘忍的。西周和商之後,奴隸制不再存在,但殉葬意識猶在,藝術工匠師因而按照社會人物的形象製造俑,以人像雕塑代替人殉葬,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象徵人死後也能保持在世時的形態,因此俑被塑造到跟真人一樣逼真,很具寫實意義。通過俑,後世得知中國古代不同時代的不同階層飽含從政治、文化、軍事以至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豐富內容。俑,一代傳一代,時間悠長久遠。隋唐時代俑最盛行,唐三彩中的駱駝載樂俑,是古代絲綢之路中亞文化交流的最佳體現之一。

上述兩個唐代波斯商人俑,彩繪。唐代胡人俑出土自各地墓葬,但以時為長安現為西安及其周圍地方的墓葬分布最廣,長安其時為大唐王朝首都,繁華昌盛,一時無兩。俑的材料是陶塑或木雕,陶俑多以黏土素燒而成。胡人陶俑,在陶瓷作品史上佔了重要一席位,胡人俑風貌也是美術史學家的重要研究對象。上述胡人陶俑頭有尖頂氈帽,深目高鼻,有大鬍鬚。胡人帽子,一般為尖頂,有用厚錦緞或烏羊毛造成,有鑲嵌珠寶,有上翻帽耳,耳上飾上鳥羽毛,製作有繁有簡,不一而足。胡人經古絲路來到中原,中原不乏追時尚的人,他們愛穿胡服,包括戴胡帽。這兩個胡人面容粗獷,穿紅色長袖翻領胡服,右手握拳置於胸前,左手持一壼,束腰帶,腳踏長靴,站姿隨意,自安自適,不拘一格,展現胡人自由自在的個性。波斯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大約於公元前1000年,古代中國與古代波斯已有交往,古絲路通過北方草原或印度進入波斯。西漢特使張騫出使西域後,波斯曾多次遣使中國。中國有突出的技術,為波斯人所嚮往,其仰慕程度,比古希臘猶甚,有波斯諺語云:「希臘人只有一隻眼睛,唯有中國人才有兩隻眼睛。」有波斯詩人讚美中國:「中國藝術是不可企及的完善標準。」近年在中國出土的波斯文物中,波斯錢幣有上千枚之多,足見古代中國與古代波斯交往之頻繁。波斯不乏僧人來華,更有波斯譯經家翻譯佛經。波斯商人把中東和東南亞的寶石和藥材販賣至中原,把中原的絲織品、茶葉和香料販運至別的國家,並曾一度壟斷絲綢貿易。唐代人模仿胡服、胡樂、胡餅,當中就有波斯人的影子。唐代是當時的強國,波斯又是西域的重要國家,東西兩大文明交往、交融,不只兩國人民得益,對全世界都深具意義。唐中葉時的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唐三彩具異國特色,胡人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的神態風采刻畫在陶器上,反映中西文化交流之深切。 古代波斯商人俑的互望,何其自然,彷彿帶出歡聲笑語,讓人看到希望、受到鼓舞。當今現代絲路「一帶一路」精神源自古代絲路文明,通過商貿及文化上的交往借鑒,成就非凡,舉世矚目。hot teen livebest online advertising platformsseo-оптимизацииyaposudaделла контактыжд польша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