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省市與港澳跨域應對颱風 開啟官方合作先河 朱家健

颱風「山竹」的風力在南海增強,勢不可擋,預計於本週末抵港澳地區和華南沿岸,有見及此,廣東省、海南省、港澳特區的政府部門也不敢怠慢,積極應對並作出相應措施。以澳門為例,去年年底另一颱風「天鴿」來襲,造成人命傷亡,更嚴陣以待。

有見及此,中央氣象台、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進行了首之內地與港澳首次聯合會商,透過視頻會議討論風球的潛在影響和預警。會議中,在充分的技術交流後,也作出了總結,為華南地區、港澳地區的居民作出預測和警示,防患未然。

站在行政角度,這種內地與港澳的聯合專家會議,有助迅速處理一些迫切的民生問題,也打破了行政管轄區的無形壁壘,以專業角度討論,並以市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發點,為日後同類型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現時,很多「通報機制」,只屬陳述,權責未清,而時間也是極為關鍵的元素;是次的工作會議,雖然是以視像會議形式同步舉行,卻能縮短了文件傳遞的時間,也消除了地域的距離,一切以民眾福祉作首要出發,值得讚賞。

日後,假若有傳染病爆發的公共衛生事宜,或涉跨區治安問題,這類內地與港澳的官方工作合作會議,有助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成效,或把損害減至最低,效率高而成果顯著,而各部門也可在會議後的瞬間在所屬的城市,及時展開指揮和防預工作,暨尊重官方的禮節,亦同時節省交通的時間成本,以解決問題作首要考慮,行政分級次之,這正是父母官應有之道。

雖說內地與港澳地理距離接近,只是一個三小時的生活圈,然而,在緊急民生議題的討論和決策,分秒必爭,聯合會議既能分享大家所掌握的消息和專業意見,亦能省卻了三地官方內部回覆時間和客套的繁文縟節,並果斷作出一系列可行的決定,是開啟日後官方層面工作合作的先河。

當然,過往,內地官方和港澳地區官方部門在內地有恆常工作層面接觸和合作,或港澳地區的部門首長在國際會議或場合均以「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名義與內地相關部門有接觸;以往,其實官方或民間已有分享各自地域的天文氣像數據供共享,再由民間收集、整合並發布,而是次的聯合視像會議更可望成為了日後跨域氣象部門的新渠道溝通,更需要恆常化,如每半個月一次類似聯合會議,開放共同資訊平台,繼續為內地與港澳服務;而民航處等部門的空域管制也有類似的數據分享;其實,內地省市與港澳三地的其他政府部門也可借鏡是次的聯合工作會議,加強跨域聯繫和實質合作。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prodvijenie.xyzmatrixnet алгоритмyaposuda.xyzкак научиться рисовать стрелки подводкойnikossnyika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