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反對派「初選」是自欺欺人的偽民主操作
立法會四個議席的補選將於明年3月11日舉行,反對派昨日宣佈舉行「初選」,新界東及九龍西各有三人角逐,結果將於補選提名期前一日公佈。在反對派眼中,立法會議席從來只是利之所在,更甚者視為「私產」,這次的「初選」安排,既違背反對派自己所說的「政治倫理」,更違反民主選舉的精神,剝奪了市民的選擇權;關鍵問題是「初選」規則極不嚴謹,加入了電話和網上問卷調查、政黨評分等元素,擺明有很大操弄空間,根本算不上是選舉,與反對派掛在嘴邊的爭取「一人一票真普選」更是南轅北轍。說到底,這場所謂「初選」,只是反對派以「民主選舉」包裝政治操作,欺騙民意、黨同伐異的偽民主鬧劇。
由於「青症雙邪」游蕙禎、梁頌恆和「瀆誓四丑」中的羅冠聰、姚松炎,此前被法院裁定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令九龍西、新界東和港島三個地區直選議席,以及建築測量界一個功能界別議席懸空,需要進行補選。「民主動力」舉行所謂的「初選」,原來吸引七名反對派人士報名,但隨前公民黨成員曾健超在最後階段自動退出,形成新界東及九龍西各有三人角逐的態勢。各參選人還即場簽署備忘錄,承諾遵照「初選」安排及尊重結果。即便如此,反對派的這些操作,仍難掩其違背政治倫理、違反民主精神的實質。
反對派內部過去一直有一個說法是,「本土獨派」留下的空缺,依政治倫理應該由他們自己優先競逐。但是反對派各派系各懷鬼胎,在龐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面前,又怎會顧全什麼倫理道德呢。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早前曾拋出「棄選論」,建議開放讓所有人參選,但補選是單議席單票制,民主黨地區實力較為強大,其他派別都希望借助其樁腳和資源贏得議席,因此才協調達成要舉行「初選」確定參選人的共識。但由於民主派之間太多恩怨情仇,所謂「初選」絕不可能是一場君子之爭,其結果也未必能服眾,民主黨就曾經揚言,若新界東最終推選出來的人不是該黨屬意的,將不會為其進行助選。
無論反對派如何包裝,這一場「初選」安排,本身就違反了民主原則。首先,「初選」畢竟不是真正的選舉,很多選民根本不會參與,卻減少了真正選舉時選民可以選擇的對象,在相當程度上剝奪了選民的選擇權;其次,「初選」的選舉規則並非嚴謹的選舉,而是加入了電話和網上問卷調查、政黨評分的「四不像」混合體,根本談不上公正性。其實,這次是選擇性「初選」,明明本次補選有九龍西、新界東和港島三個直選議席,但反對派偏偏只在九龍西和新界東搞「初選」,港島則已「傾掂數」,全力支持「香港眾志」的周庭出選。為何港島就講政治倫理,九龍新界就要好像很「民主」地搞「初選」呢?豈不是明顯針對「青年新政」?其中黨同伐異的意圖不言自明。
反對派過去也曾舉行所謂「初選」,但每次結果都一塌糊塗,最終要由背後「大佬」出面協調,實行「假民主真獨裁」。在各派貌合神離之下,無論結果是誰都難以獲得一致支持,甚至不排除有人撕破臉獨立參選。無論是上次立法會選舉最後關頭操作「棄選」,還是今次煞有介事地搞「初選」,講到底都是反對派各個山頭為平衡各自利益搞出來的政治操作,其實質是剝奪選民的選擇權,除了欺騙輿論、蒙蔽選民、黨同伐異之外,又有何實質意義呢?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