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首置盤集中新界
施政報告提出的「首置上車盤」,取地何處備受關注,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表示,「首置盤」的土地來源之一,是發展商持有的地積比率偏低的新界土地,當局研究透過發展基建配合,增加地積比率,釋放更多土地作為「首置盤」。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強調,會在「首置盤」的招標過程規範發展商,以確保公眾利益。/大公報記者 文軒 李淇
林鄭月娥昨日出席電視節目《講清講楚》,就施政報告解畫,主要談及房屋問題。她指出,香港房屋的核心問題是土地供應不足,而在供應「未到位」的情況下,政府只可用政策配合,例如以「白居二」恆常化等政策去解決房屋問題。
發展商需補足地價
林鄭月娥透露,「首置盤」將集中在新界,部分在私人發展商手上的新界土地,已改劃為房屋用途,但地積比率偏低,有些是「(比率)連一(倍)都沒有」,這些土地可透過政府政策,例如配合發展基建,從而增加地積比率,落成的單位,一部分交給政府作為「首置盤」。至於最終地積比率可提升多少,則由城規會決定。她補充說,發展商仍要對私樓部分補足地價,故不存提供地價優惠的情況。
林鄭月娥亦指出,近年任何與商界,尤其是地產商合作的項目,都會被指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認為這是「不太好的風氣」。她還提到,將新建公屋改為「綠置居」出售,是回應市民訴求,會研究用調整定價等方式,增加市民購買力。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出席電台節目時提到「首置盤」,強調會在招標過程規範發展商,確保公眾利益。他不認同若由發展商供地興建首置項目,政府負責修橋整路會存利益衝突,指政府並非要跟發展商共事,開發地區的初衷是要做好基建,發展商亦需補足地價,制度公開透明。
陳帆:讓市民有Dream Home
陳帆表示,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政府未來目標是覓更多土地,短時間內興建更多公營房屋,長遠讓市民有自己的「Dream Home」。他又稱,本港現時很多住宅、商業用地,都是靠填海得來,土地開發不需局限在天然資源,而是可透過人力改變環境,希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與社會「大辯論」後,港人能在土地開發上凝聚共識。
對於「綠置居」恆常化會影響公屋輪候,陳帆再舉例指,新蒲崗景泰苑857個「綠置居」單位,有829個業主是公屋戶,佔整體業主的95%,他們向房屋委員會交回公屋單位的時間約為六星期,房屋署正想辦法縮短時差,不會延誤整體輪候時間。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