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津大鬆綁 一人戶開心
特區政府於去年5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當時預計可惠及20萬戶低收入在職家庭,可令香港整體貧窮率降低約兩個百分點。但政策推出至今反應卻不似預期,不少人歸咎於限制大及申請手續繁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旋即察納雅言,昨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公佈將計劃擴展至一人住戶,同時把現行入息限額與工時要求均由兩層增至3層,增加一層70%入息限額,更改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計算,以期讓更多人受惠。特區政府會將計劃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預計明年4月1日推出。粗略估計,約10萬個家庭共31萬人受惠。
施政報告提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推出至今,只有逾3.5萬個家庭合共約13萬人申領津貼。優化後的計劃,會在現行符合每月192小時及144小時兩層工時要求之間,加多一層168小時的津貼,且容許申領家庭可合併計算所有住戶成員的工時。
同時,以往一人住戶不符合申領資格,因政府推出計劃的原意是讓「家庭」受惠,不欲向一人住戶發放津貼以免變相造成工資補貼。
但政府消息指出,過去一些調查發現,大部分低津申領者及其家庭成員的工資模式並無大轉變,因此認為可接納部分團體的訴求,將計劃受惠者放寬至一人住戶。
此外,優化後的計劃亦會把現行兩層入息限額增至3層,上限由住戶入息中位數的60%上調至70%,且會改為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計算,令入息限額更高、更多人受惠。
政府消息指出,由於一老及二老家庭並無收入,會不合理地拉低入息中位數,新的計算方法會更公平。以統計處2016年的數據計算,兩人家庭的入息中位數為9,500元,如只計算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則為13,000元。
易名「在職家庭津貼」
林鄭月娥同時宣佈全面調高津貼金額,其中每月符合192小時及144小時工作要求的家庭,全額每月津貼分別由1,000元及600元調高至1,200元及800元;同時將把長者生活津貼豁免計算於「在職家庭津貼」的入息審查及將計劃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
以一個有2名合資格兒童的4人住戶,每月收入不高於中位數的50%,而當中一名成人的工作時數達每月192小時,即現行低津計劃最常見的家庭計算,他們每月合共獲發的津貼將由2,600元增至3,200元。
簡化表格資料要求
政府消息指出,不打算下調144小時的工時下限,是基於計劃目的是協助有相當工時的家庭,且144小時已涵蓋80%低收入家庭,因此無意放寬。
消息人士並指,已盡量簡化表格上要求申領者提交的資料,「但工時是計劃的核心,且涉及公帑,很難免去工時證明。事實上現時也有20%申領者因難以提供相關證明而以宣誓形式申報。」
消息人士指出,統計處過去的調查亦發現,90%合資格但無申領低津者是因為覺得「無需要」,故很難準確地估算計劃優化後,會增加多少申領個案,但指去年撥備的30億元,至今只用了約6億元,有足夠金額應付,否則也可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施政報告指出,預計優化後的「在職家庭津貼」基本上可覆蓋以住戶為單位申領「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者,因此會在實施改善措施時,同時取消以住戶為單位申請交津的安排,但個人申請仍接受,且交津會由現時負責審批的勞工處改為由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統一處理。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