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土地供應需要開拓性新思維
特區政府昨日有兩項舉措都與房屋問題有關,一是新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首次舉行會議,二是特首林鄭月娥首次正式開腔談及其施政重點之一的「港人首置上車盤」。兩項舉措,均與民生社會息息相關,自然廣受各方關注。
事實是,兩項舉措是互相關連、合二為一的,「新鮮出爐」的「港人首置上車盤」,千條萬條,說到底也還是一個土地問題。林太對此昨天說得很清楚,首置上車盤不會動用「長遠房屋策略」下的用地,因為現時「長策」規劃下有四十六萬個公屋、居屋、綠置居單位還未找到足夠土地,首置上車盤又如何可以再來分一杯羹?甚至出現首置上車盤與公屋輪候冊「爭地」的怪現象?因此,未來首置上車盤什麼時候能夠推出,以至成敗得失如何,實際上要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進度如何,是否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就土地來源問題凝聚社會共識,解決「麵粉」問題,否則,首置上車盤這個「麵包」是難以端上桌面的。為首置上車盤解決土地來源,將會是專責小組的首務。
不過,事態的發展也不必悲觀。事實是,林太將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絕對不會是「空中樓閣」或「無米之炊」,以林太施政的能力和風格,沒有一定把握的事是不會輕易宣諸於口的。首置上車盤不必佔用現有「長策」房屋用地,也大可另闢蹊徑、解決問題,方法之一就是與手上有大量農地的私人發展商合作,只要政府在地價上作出承擔,私人發展商是不會拒絕參與的,因為首置上車盤並不是「蝕本貨」,對地產商來說一樣是有利可圖,承受樓價與市場差價的是政府而不是地產商。
對此,林太昨天也不諱言,所有土地來源,「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都會探討,而她在參選政綱中也說過,香港的土地來源不外乎是維港以外填海、郊野公園邊陲、新界棕地、市區舊區重建,以及私人發展商已經擁有的土地,都是可用的土地來源。
事態的確就是如此。正如林太昨日所重申:香港不是沒有可以興建樓宇的土地,但多年來缺乏一個開拓土地來源的共識。由專家領導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會就善用及開拓土地提出優化建議及新意念,並推動公眾討論有關選項的利弊、優次及取捨,然後提出一個整全的建議,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
可以預期,未來首置上車盤的推出,以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工作,都將會為長久困擾港人社會的房屋及土地問題上帶來一點突破,而其關鍵就是特區政府必須站在全港市民整體和長遠利益的立場上,敢於大膽探索和打破繩規,只要確是福為民開,就不怕什麼風言風語,新界棕地可以用、私人發展商手上的土地也可以用,只要能多建房屋,「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摸底」就「摸底」,又有什麼不可以?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