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香港樂見人民幣國際化

作者:祝 之

香港回歸祖國至今二十年,可喜可賀。這期間,有一件國際間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同時更是香港的大事,但在港卻沒有多少人留意,因為新聞鮮有提及。這件事,其實也可以作為眾多回歸慶祝事項之一,這裡說的,是人民幣國際化。

歐洲中央銀行於六月十四日宣布,將價值五億歐元的外匯儲備從美元轉成了人民幣。這意味著人民幣從此成為歐洲發達國家的儲備貨幣,這種儲備舉動,是百年以來頭一次。

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夠國際化,意即這個國家的國力強大,其強大程度,不是由自己說的,而是得到世界認同,而這種認同,又是來自官方的,不是坊間隨便由一些人說的。得到世界官方普遍認同,該國的實力,便是實實在在的,不由任何人置疑的。也因此,這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大喜事,對與祖國不可分割、回歸二十年的香港也是一件大喜事。香港經濟屬外向型,世界經濟有何變動,香港很受影響;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一直緊密相連,內地經濟有何變動,香港也是第一時間有所反應。歐洲央行以人民幣作為一種儲備,若說一句:「中國重回天朝大國之境地」,實不為過。天朝是中國古代周邊地方對中國大一統皇朝的稱謂,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典型比喻。且看中國歷史上,元朝時與其他地方進行貿易時,遠近皆接納元朝的紙幣,如果元朝國力不強,其紙幣就猶如廢紙,誰也不敢持有。道理如出一轍,如今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祖國好,香港好,乃鐵一般的事實。

歐洲央行百分百信賴中國的經濟背景和誠信,這絕非一句民主自由,或軍事強大可以比擬。一個國家,若沒有誠信,即使口口聲聲說自己有民主自由,也沒有人願意跟他做買賣。另有些國家,軍事再強大,武器再厲害,但政權不穩,講好了的一筆交易,一旦換了政權,之前的交易不算數,如何令人信賴?

歐洲央行今年一月份已有人民幣儲備的決定,之後在上半年陸續購入五億元人民幣,約佔儲備的○點七巴仙。有些人認為,這個數量甚小,在香港隨便找一位富人,其身家也不止五億,全個歐洲只納入五億,太少了吧?有此想法,令人覺得未免太幼稚了,儲備若太多,不會造成市場波動嗎?待具體有交易時,才再多購入人民幣也不遲。中國國務院數年前已有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籌劃,如今所見,一切盡在其掌握之中。人民幣在世界中的崛起,正是國家為此作了長期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

作為香港人,也是中國香港人,對此應有一定的認識。老師更應及時對學生細言其事,這是國民教育、國情教育,而人民幣國際化,又是很現實的一回事,青少年的出路問題也是再現實不過,所以,這也是不折不扣的價值教育!學生多了解國情,自然堂堂正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絕不是令人既可笑復可怒的「我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順物隨心,香港回歸二十年,與時事結合的這類教育,兼及國民教育、國情教育、價值教育,讓學生拓闊視野,由遠及近,認識世界,認識祖國,認識香港,認識自己。學生志向高遠,對整個社會都好!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