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發叔」走了 新界更要團結發展向前
新界鄉議局前主席劉皇發先生,因病於昨日凌晨在屯門家中逝世,享年八十歲。人稱「發叔」的劉皇發雖為新界地區人士,但在政壇及整個港人社會都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他的逝世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發。
發叔昨日辭世的消息傳出後,各方均致哀悼,特首林鄭月娥讚揚發叔一生熱愛香港、熱愛國家,協助特區政府處理新界發展中面對的問題,平息爭議,尋求雙贏方案,他的逝世是香港社會的一大損失,評價是實至名歸的;然而,更令人感動的,是昨日有電子傳媒訪問了一些鄉民,他們都親切地稱劉皇發為發叔,有說家門前的馬路是發叔出錢修的,有說發叔帶他們組團回鄉祭祖……。這些來自尋常老百姓的評語,樸實、自然,既反映了發叔在新界民眾中得到的廣泛擁戴,同時更說明了一個根本的道理,發叔的得人敬重,並不在於他的財富和地位,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為地方、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
年前政府為興建高鐵車廠需要收回土地清拆菜園村,村民一度激烈反對,今日撈得立法會議席的朱凱迪當日參與其中,由此「上位」,並揚言是他為村民爭得優厚賠償。其後在朱就任議員之日,有原菜園村村民到立法會大樓外請願,公開指出當日為他們爭取到優厚賠償的是發叔而不是朱凱迪,令朱的騙子面目當堂被拆穿。真為村民做了好事的發叔不以此為標榜,「小政客」卻厚顏往自己臉上貼金,賢與不肖、高下立見。
劉皇發先生畢生致力為新界原居民爭取權益,包括基本法第四十條,而這一切的最大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新界原居民的傳統權益得到維護,而是對整個香港回歸以及維持繁榮穩定都起到了重大的正面作用。當日新界問題沒有解決好,回歸過渡大局可能會受挫,而當時社會各方以至「草委」中都不乏有反對聲音,指新界原居民建「丁屋」等權益實為「特權」,不應再予保留,但發叔以歷史事實和法理為依據,據理力爭,保住了原居民的合法權利。九七回歸之日,駐港部隊進城,新界村民是冒着傾盆大雨,敲鑼打鼓、夾道相迎的,大好和諧局面的得來,發叔的確居功至偉。
而在所有大小紛爭、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發叔都能夠做到或最出色的一點,就是團結各方、以理服人,提倡各讓一步、做到互利共贏,以解決問題為首務,而不是一味堅持己見,一定要自己贏曬,如此再複雜的事情也往往能夠迎刃而解。
眼前,有關新界土地發展以至「丁權」等問題,估計未來爭拗不會少,而少了「一言九鼎」的發叔,解決問題恐怕會增加不少難度。唯望各方在悼念發叔的同時,一定要秉承其務實、負責和雙贏的精神,團結新界人士和社會各界,支持特首林太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在保障原居民權益的同時,讓新界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發展,進一步造福新界和全社會。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