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國民教育可借鑒蒙學經驗
作者:宋小莊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要從小培養國家認同,並要求初中的歷史科為必修課。國家認同包括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這是香港回歸以來的大事。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應當從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入手,這在古代稱為「蒙學」,逐漸深入到對當代國家憲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認同。這在當代稱為國民教育,但不知何故,香港回歸時卻沒有及早推行,到二○一二年要推行卻又因小故擱置。現在推出,是亡羊補牢。雖未有「蒙學」之名,卻可從「蒙學」吸取經驗。
古代「蒙」學,並非蒙古之學,教學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三字經》為三言韻語,傳為宋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補充。《百家姓》為北宋佚名撰,集姓氏為四言韻語,為尊國姓,以趙姓居首。《千字文》為四言韻語,梁周興嗣撰,敘述有關自然、社會、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後世有不少續編和改編本。相對而言,《四書》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是蒙學稍晚的課程。當然,其中的天才兒童,在十三歲已經讀畢十三經,如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船山。
教材《三字經》為國人熟知
民國學者章炳麟對《三字經》有這樣的評價:「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以較梁人所輯《千字文》,雖字有重複,辭無藻彩,其啟人知識過之。」這是說,《三字經》文字簡要,內容豐富,但不尚詞藻,有啟迪價值。章炳麟的意見是有分量的。由於《三字經》是中國最為人所知的蒙學教材,茲舉學術源流、歷史變遷等說明如下:
關於學術源流,《三字經》不因教育對象是初小,而只教「貓兒叫、狗兒跳」的話。儘管受教育者相當於初小的水準,但已經開始介紹國學源流:「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有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就是說,在蒙學之後,要學四書、孝經,然後再讀詩、書、易、禮、春秋六經,其中樂經已亡佚。接下來,《三字經》還介紹了,易經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書經有典謨、訓誥、誓命等題材;周禮有周官和禮記的分別;是經有風、雅、頌的區別;春秋有公羊、左氏、穀梁三傳。明白經學了,才讀諸子之學。而在讀四書之前,已經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關於國史,清代《三字經》的描述非常簡潔,只用了三百字,講了多少豐富的內容。但卻從《史記》到《明史》計二十二史近五千年的歷史,言簡意賅,寓有褒貶,治亂興衰,條貫清晰。即使這是給初小學生的讀物,史學家讀起來也不嫌膚淺。可惜如此淺白的讀物,當今的大學生可能還有不明了的地方。其中從遠古到秦漢統一,只用了一百多字,講了遠古盛世「相揖遜」的王位繼承法;講了夏以後的家天下。商滅夏,用「伐」字;武王滅商紂,用「誅討」,顯示用字的掂量。從西周到東周的「王綱墮」,標誌國家的分裂。春秋戰國,五霸七雄,是干戈頻繁的產物。「尚游說」,說明該時代的學術概況。秦雖一統天下,但二世而亡。楚漢相爭,漢業興盛。治亂興衰,中間有多少故事。
除了記史,《三字經》還講了治史的路徑。先要「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建立研究基礎和方法;注重「讀史者,考實錄」等研究材料的運用;還要講究「通古今,若親目」,與當代相結合的研究目的;說明「口而頌,心而惟」的讀書與思考相結合的道理;還要有「朝於斯,夕於斯」的恆心和堅持。
早慧教育包括倫理道德
《三字經》的重點還是在於教育。對教育的重要性,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說教誨要專心致志,如不教育,人性就向壞處遷移,並以孟母、竇燕山等家庭(父母)教育說明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對女性人才,雖沒有提到花木蘭、穆桂英,但頌揚「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比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希望激勵男子奮進。
《三字經》頌揚幼兒早慧教育包括倫理道德教育,但也重視終身學習。他提到「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這是出眾的童蒙之例,具有榜樣的作用。但也有年老勤學的事例:「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就是大器晚成。當然,更有勤奮學習之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自勉。」講的是路溫舒、公孫弘。「頭懸樑,錐刺股」,講的是孫敬、蘇秦。「如囊螢,如映雪」,講的是車胤、孫康。「如負薪,如掛角」,講的是朱買臣、李密,都是勵志學習的典範。這些典故,當時小兒耳熟能詳。此外,《三字經》也重視知識的傳播,該書對三才、三光、三綱、四季、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等都作了解讀。
對於學習目的,《三字經》是明確的,就是「幼兒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凡此種種,都是值得香港啟蒙教育借鑒、提倡的。《三字經》大約一千八百字左右,本文所引尚非全部。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