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驗首登國際太空站

北京時間6月4日5時7分,由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的「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在美國肯尼迪空間中心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太空站。這將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入國際太空站,被認為標誌着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我們這次中美合作的突破,可以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太空站提供借鑒和經驗」,鄧玉林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通過這次合作,美方應了解中國科學家是敬業和專業的,是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力量,不是洪水猛獸,今後的合作應該是大勢所趨。/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此次研製的空間生命科學載荷,是採用微型微流控PCR儀,對抗體DNA片段進行在軌飛行狀態下的基因擴增,來模擬人類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在空間飛行結束後,分析基因突變規律,進而探討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的基因誘變機理。該項目是首次在國際上利用空間環境開展「微進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被認為標誌着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2011年,美國國會曾出台「沃爾夫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與NASA有合同關係的美國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鄧玉林團隊大膽地通過商業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與美國負責運營國際太空站科學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簽署協議,並通過各項審查,為國際太空站帶來首個中國項目,為中美太空合作開闢了新途徑。

商業合作突破美方限制

親臨肯尼迪空間中心發射現場的鄧玉林教授難掩激動,他在越洋電話中向《大公報》表示,儘管項目得到了NASA批准並報告給美國國會,但一直以來仍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曾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項目本身科學和技術問題的困難,又有對美方航天項目體系不太熟悉的困難,更有涉及到中美兩國法律政策的困難。此次項目的成功,可以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太空站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鄧玉林介紹,該團隊研製的載荷曾有過三次飛行搭載經驗,繼2011年神舟八號搭載、2016年長征七號首飛搭載以及2017年天舟一號搭載之後,此次通過「龍」飛船進入國際太空站。這一實驗載荷儀器與神舟八號搭載的儀器相關,但是在通量、能力和接口有大幅度提升,是一個創新設備。

下月回收樣品作後續研究

依照計劃,載荷升空約兩天後,將由太空人從低溫儲藏箱取出,安裝在國際太空站的實驗架上,自動或通過飛控啟動實驗。第一組實驗持續一天左右,經過十多天後,再啟動第二組實驗。大約一個月後,實驗設備和樣品返回地面,開展後續研究。

這項基礎性生命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助於科學家認識空間環境對於生物進化規律的影響,另一方面當人們掌握基因突變規律,對其做出相應改變和修飾,以更好的適應環境,對預防和控制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意義。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