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試采海底可燃冰成功

「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站上正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作業的鑽井平台「藍鯨1號」上宣布。自此,中國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試采技術的國家,這對促進中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里程碑意義。據悉,我國是可燃冰資源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陸地凍土區外,整個南海的可燃冰地質資源量約為700億噸油當量,遠景資源儲量可達上千億噸油當量,全球儲量保守估計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由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點燃的放空火炬

可燃冰試采是建設海洋強國和科技強國的關鍵之舉,也是檢驗海洋勘探領域科技創新的試金石。承擔此次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並成功試采可燃冰的「藍鯨1號」,是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台,由深圳中集集團旗下的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簡稱「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

中國海底可燃冰勘探開發實現 「領跑」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作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在在中石油集團、中集來福士等企業的配合下,5月10日起,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中開採出天然氣。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在5月18日的儀式上報告: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於2017年3月28日正式開鑽,經過四十多天的日夜奮戰,本月10日下午2點52分點火成功。至5月17日下午3點連續7天產氣總量11.32萬方,平均日產1.6萬方,最高瞬時日產3.5萬方,甲烷含量達99.5%,目前試采正常,產量穩定,超額完成日采1萬方、連續一周的預定目標。

實施海洋強國和科技興國戰略需要中國提高深海開發能力,摸清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家底,維護國家海洋主權。這次試采成功是中國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全球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可燃冰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可燃冰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這一項目的試采成功,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斟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由「並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意味中國有機會搶佔天然氣水合物的科技創新制高點。
「藍鯨1號」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台。

「藍鯨1號」成為開採可燃冰的「國之重器」

承擔此次試采任務的「藍鯨1號」由中集集團旗下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5月18日儀式上,中集集團CEO兼總裁麥伯良對於此次試采成功感到自豪。他表示,「『藍鯨1號』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鑽井平台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將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也是中集集團踐行『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提升國家高端能源裝備實力的重要實踐。」

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介紹,「藍鯨1號」採用FrigstadD90基礎設計,由中集來福士完成全部的詳細設計、施工設計、建造和調試,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平台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台,適用於全球深海作業。與傳統單鑽塔平台相比,「藍鯨1號」配置了高效的液壓雙鑽塔和全球領先的DP3閉環動力管理系統,可提升30%作業效率,節省10%的燃料消耗。

「藍鯨1號」擁有27354台設備,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個MCC報驗點,電纜拉放長度120萬米。作為最先進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台,該平台不僅在物理量上遠超於其他項目,且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克服了技術攻關、項目管理、全球採購、實際作業應用等諸多挑戰。

中集來福士採用詳細設計和基礎設計並行推進的策略,僅用9個月完成了平台的設計任務,比標準設計周期縮短了3個月;首次使用100毫米NVF690超厚鋼板,在全球率先成功完成CTOD實驗,使中集來福士成為全球唯一一家通過CTOD實驗,並具有該類焊接生產能力的企業。

該平台曾獲2014《World Oil》頒發的最佳鑽井科技獎以及2016 OTC 最佳設計亮點獎。2015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巴西「中國裝備製造業展覽」上,參觀了「藍鯨1號」模型,為平台點贊。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右2)宣布試采成功。

可燃冰商業化前景巨大 海域儲量夠人類使用1千年

可燃冰大多分佈於陸地凍土區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積物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與石油、天然氣相比,具有使用方便、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等優點。有專家估計,全球的可燃冰僅海域儲量就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被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

其實,可燃冰並非都像冰塊一樣。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天然氣水合物其實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試采成功的就是一種泥質粉砂類型礦藏,可以說是未來最具商業價值的一種。

可燃冰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重要的戰略意義,引起全球各主要資源國的高度關注。我國是可燃冰資源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除了陸地凍土區外,整個南海的可燃冰地質資源量約為700億噸油當量,遠景資源儲量可達上千億噸油當量,世界資源量約為2100萬億立方,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可燃冰試采項目作為實施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重點項目備受矚目,但其勘探開發仍需要攻克巨大的技術障礙和環境障礙,如果技術不成熟,可能導致海底地質災害、海底大量溫室氣體湧入大氣等問題,引發環境危機。多年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主導,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企業的支持下,中國在可燃冰的調研勘探、試開採技術驗證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2030年前中國有望實現可燃冰商業開發

「藍鯨1號」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標誌中國在該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為可燃冰的商業化開發鋪路,將對我國能源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透露,從目前中試採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離商業性開採距離不遠了下一步,試開採團隊將繼續在附近海域再進行二至三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採工作,積累更多試開採經驗,為在2030年前進行可燃冰商業開發打下基礎。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