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評論:大灣區是發展經濟大引擎

作者:黃熾華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將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日前,為落實此一戰略決策,特首梁振英率領大半個特區領導班子赴粵考察,與粵省馬興瑞省長會晤,提出粵港「錯位發展,做好大灣區文章」。馬省長也提出粵港澳三方面合作:梳理各自獨特優勢;把功能區劃分好;為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營商環境打好基礎;構建世界級生態文明的大灣區城市群。道路已經指明,計劃已成竹在胸,條件早就具備,建立大灣區城市圈必能實現!

大灣區城市圈形象一點叫衛星城或經濟圈。「城市圈(群)」這一概念,原是由美籍法國地理學家柯特曼(Jean Gottman)提出的。他認為城市群是現代城市發展成熟的必然趨勢。一可互相依託,二可協調支援,三可取長補短,四可集中優勢,五可提振效率。事實證明,形成「城市群」的經濟圈,是集中優勢兵力攻克經濟難關、提振一國經濟的好方法。中國改革開放35年,沿海區域經濟基本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圈」的戰略佈局,她們已成為未來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引擎。

根據國務院2009年公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下稱「綱要」),已明確把加速珠三角的改革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賦予「科學發展、先試先行」的使命,定出10年後GDP要超過韓國。「綱要」發出後,各市領導磨拳擦掌躍躍欲試。江門要動用千億元發展交通網,打造與各市1小時交通經濟圈,定下目標是經濟增長10.5%;惠州發誓要「打造成為世界級石油化工基地」,肇慶要成為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聚集區,他們的目標具體、矚目、可行。

整個珠三角城市圈未來有5大定位:一是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二是深化改革先行區,三是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四是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五是全國重要經濟中心。

現在,國家將港、澳列入珠三角9市「城市圈」,這是因為香港本身已是國際金融、貿易、物流、航運中心,她具備了金融、貿易國際經驗和人脈;她有與國際接軌的完善法律體制;她有經驗豐富、視野廣闊的金融、經貿人才;她更有中、英文通用的與世界融合、接軌的語文。總之,香港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既可當「超級聯繫人」作用,更可充當「龍頭大哥」把這篇文章做好!故香港不可妄自菲薄,應自覺融合提升地位。隨港珠澳大橋和連接內地高鐵即將完成通車,我們已看到一條銀線串起了香港、澳門、珠海、中山、江門、深圳、東莞、惠州、肇慶、廣州、佛山11顆珍珠,其閃亮光彩將與長三角、環渤海爭輝,而香港這一顆東方之珠更加絢爛奪目。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