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潛力城市群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意味着議論多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設想,已經放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層面。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廣東省的九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極有潛力成為具備最高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參與大灣區發展的工作,行政長官梁振英明日將率團到訪大灣區六個城市,考察當地的城市發展、定位、物流及基建。《大公報》記者近日就大灣區發展訪問了多位專家學者,展望「九市兩區」各自的規劃及定位。有學者明確指出,開放是大灣區的典型特徵,而區內的協同發展必須要有高層次的規劃協調和更多政策支持。

港應珍惜機遇 發揮領導地位

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引發了香港各界熱議。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具現實意義,香港應珍惜「國家預留座位」的機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早前亦表示,國家希望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揮領導地位,帶領大灣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大灣區亦可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為港人締造更多機會。

梁振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全都是本港重要合作夥伴,去年廣東與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建築等現代服務業的貿易,較前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而現代服務業正符合本港發展需要及策略,所以很重視與這些城市的合作。他期望今屆政府可以趕及六月底前,就大灣區的規劃工作向國家發改委提交建議。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上與國家發改委有對口溝通的譚志源說,發改委希望將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由香港做龍頭,發揮香港在國際化、制度、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帶領區內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同時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譚志源認為,在大灣區規劃之下,本港需要跟其他九個內地城市和澳門特區,達至「錯位發展」,發揮不同功能,避免惡性競爭。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香港要發展經濟,除了要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亦要融入大灣區發展計劃。他指,基建方面,若高鐵能夠實施「一地兩檢」,將有助粵港澳三地無縫對接,構建「一小時生活圈」,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達至互利共贏。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形容,大灣區發展是「百年一遇的機遇」。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