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增加資源維持低價優質醫療服務
春節長假期,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壓力一向較大,今年的情況尤為嚴峻。年初三急症室求診人次超過6000人次,三間醫院的內科病床使用率超過100%,預計新年長假之後,使用率會進一步上升。醫管局早前建議將急症室收費由現時100元大幅增加至220元,希望可以緩解急症室壓力。但是,工聯會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約半數市民認同應該調高收費減少濫用情況,但也有接近7成市民反對醫管局建議的調整幅度,還有近7成市民認為加價不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上,本港對優質而低價的公共醫療服務需求殷切,特別是人口老化已成大趨勢,公共醫療開支勢必不斷上升,當局應未雨綢繆,投入更多資源,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多管齊下來應對需求,不宜單靠加價來解決問題。
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一直為人詬病,上述的調查亦發現94%受訪者認為等候時間太長,8成認為存在被濫用的情況。政府急症室早在2002年開始收費,原意就是希望可以與私人醫療市場達至分流,但近年私家診所不斷加價,急症室收費卻十多年不變,難以收到分流之效,令輪候十個八個鐘頭的情況司空見慣,每逢長假期更為嚴重。在2002年開始收費時,收費100元相當於成本約18%,其餘由政府資助;按政府數據,現在每個急症室診症服務成本已經上升5成達到1240元,因此要加價至220元,才能維持當初相同比例的資助水平。這個1.2倍的加價幅度,實際上是因為14年不加價累計的升幅。但據調查顯示,市民對這樣高的加幅意見較大。對此,署理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昨日表示,增加急症室收費只是減少急症室求診人次的其中一個措施,政府會聽取各界意見後再作考慮。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加價只是短期治標之法,而且也會帶來多個方面的反效果。首先,急症室加價可能誘使私人診所跟隨加價,從而令通過縮減價格差距分流的良好願望落空;其次,低收入人士如果為了節省一百幾十而忍病不求診,反而可能令小病變大病。顯然,要從根本上解決急症室服務被濫用及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單單靠加價是不可行的,而必須要靠綜合施策。政府提出了多方面的措施去紓緩公共醫療的壓力,例如預留100億元進行公私營協作,讓病人去私家機構接受服務等。增加普通科門診服務一直是政府的願望,但是追根溯源,必須引入較多外地醫生來港執業,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亦有必要完善基層市民援助,簡化有困難市民獲得減免費用的手續和程序,以免影響基層人士的求診意慾。另外,也有智庫建議政府資助45歲以上市民進行體檢,讓市民防患於未然,從而減輕在疾病治療上的支出,亦是值得當局研究的預防性措施。
總之,盡力滿足廣大市民對低價及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是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屬於「改善民生」的重要範疇。特別是隨本港人口老化趨勢的加劇,香港人口中位數將於2064年達到53歲,社會對醫療和護理服務的需求將有增無減,當局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因應。行政長官早前發表的《2017施政報告》,就提出包括多項有關醫療服務的計劃,讓醫管局可以繼續加強公立醫院服務,應對未來的挑戰。政府會於下個財政年度向醫管局增加20億元經常性開支,新增最少10項服務,包括增加普通科門診的診症名額、提升專科門診服務量、增設病床等等。這些公營醫療補貼無疑會涉及巨額公帑開支,但這些開支可以惠及廣大市民,只要用得其所,相信大家都會積極支持。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