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綠地建屋利大於弊得多於失
特首梁振英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釋放郊野公園土地作建屋用途的構思,昨日他再透露將會就選址問題作出初步研究,然後交由全社會討論。
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的新猷不多,引起的反響也不太強烈,而開發郊野公園土地用作建屋以緩和土地不足,可以説是其中最富爭議性的一項。梁振英昨日宣布由有關部門就郊野公園選址問題開展初步研究,是落實其施政報告的具體步驟,説明施政報告儘管已是「最後一份」,但梁振英仍不會懈怠,仍在為解決特區的土地供應和市民「上樓難」的問題操心,其務實、有為施政的決心是值得肯定和佩服的。
事實是,開發郊野公園土地用於建屋用途,特別是用作興建公共房屋及非牟利老人院舍,絕對是一個合理可行、值得支持的好建議,而且在政府一貫的施政理念上有所突破,敢於以可能引來的不同聲音以至激烈反對的措施來解決困局,而不是因循保守、原地踏步,令土地供應不足這一「老大難」問題繼續拖延下去。
就有關問題,梁振英昨日向傳媒指出,長期以來,香港可以發展用作房屋用途的土地供應不足,造成香港樓價貴、租金高,對香港市民的生活造成沉重壓力。社會應思考,是否應該將郊野公園範圍內一些低生態保育價值、在一些邊陲地方的小部分釋放出來改劃為房屋用途,作公營房屋和非牟利老人院的用途。社會應權衡得失利弊。
事實是,樓價貴、租金貴、住屋難,已經成為港人社會的一個核心問題,甚至可以説是不少爭端、不滿的根由,市民的怨氣皆由此而起,供樓負擔沉重,年輕人因買不起樓而感到沮喪,基層居民排隊上樓的名單越來越長,「三年上樓」的目標早已成「畫餅」,四年半才輪得到已屬「正常」。而房屋問題的根源則全在於土地供應不足。
一向以來,人們都把本港樓價貴的原因歸咎為建築成本高,包括工人工資上揚和建築材料漲價,但梁振英日前在闡釋施政報告時指出,樓價始終高踞不下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建造成本,而是土地成本昂貴。土地和樓價是「麪粉與麪包」的關係,「麪粉」賣得貴,「麪包」又怎會賣得便宜?
本港土地用途,一般劃分為可供開發的屋地、半開發的棕地與只可用作郊野用途的綠地,按目前規劃,綠地佔整體規劃面積達到四成。如此一方面是「尺金寸土」,但另一方面卻有大量土地日日在「曬太陽」,如此又豈能説是一個合理的規劃?
當然,郊野公園是本港的重要天然資源和財富,不能輕言改變綠地的用途,但梁振英已經申明,未來改劃用途的只會是部分保育價值不高的綠地,而且會以開發其他郊野公園作補充。如此「可加可減」,權衡整體利害得失,大部分市民相信都會支持改劃,環保團體也不宜一味反對。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