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置業痛苦全球七連冠 買樓要18年不吃不喝
港人置業「痛苦指數」繼續冠全球!據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發布「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顯示,去年香港置業負擔比例為18.1倍,連續第七年「蟬聯」榜首,意味業主即使不吃不喝,亦要工作逾18年才能「供完層樓」。
港樓價中位數542萬元
雖然報告仍然把香港樓價評為「嚴重地難以負擔」,但相關比率已由2015年的19倍歷史高位,下降至18.1倍。報告提及的置業負擔比例,是按照單一地區的房價中位數,再除以家庭(稅前)入息中位數計算,若比率高於3倍,即納入「難以負擔」之列。
報告顯示,港人置業的「痛苦指數」,「鍊贏」一眾國際都會區,大幅拋離澳洲悉尼的12.2倍(第二名)、加拿大溫哥華的11.8倍(第三名)、新西蘭奧克蘭的10倍(第四名)、美國聖荷西的9.6倍(第五名),以及澳洲墨爾本的9.5倍(第六名)。至於近年屢被港人掃貨的英國倫敦,則跌出十大。
2010年,香港的置業負擔比率,只有11.4倍。分析認為,這反映了香港樓價已進入「瘋狂」的程度。報告又顯示,香港去年樓價中位數為542.2萬元,相反鄰近新加坡則只有225萬元(約41.25萬坡元);至於置業負擔比率則為4.8倍,意味當地居民不消5年光陰,即可從銀行贖回手上物業。
亞洲樓價升勢將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該份報告是按照香港去年1至9月份的數據制訂,尚未反映去年11月政府「加辣」後,對樓市造成的影響。Demographia引述學術機構指,香港樓價長年高企,可歸咎於嚴格的土地管制。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Tianjie He及Louis Kuijs在該份報告指,面對供應增加、市場降溫及利率變化,未來數年,亞洲樓價升勢將會放緩,甚或會緩慢下跌。分析認為,資金大幅流向美元資產或人民幣見底,皆可能成為樓市轉勢的觸發點。
【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