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小三評估錯不在名稱而在過度操練

教育局昨天向全港小學發出通函,要求安排學生參與「二○一七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以取代引起爭議的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即TSA。有關評估將於今年五月推出,全港約五萬名小三學生需要參加。

有關決策昨日甫宣布,便已經引來另一番爭議。教育當局強調,新設的「評估研究計劃」只是日常學習的一部分,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作為教學進度的參考,不需安排學生特別操練,因此不會有壓力。

但是,一些教師及家長團體則提出質疑,指出TSA只是換了個名稱,是「換湯不換藥」,學校為了成績和名次,仍會以各種方法迫學生操練,壓力不會因此減少。

就有關議題,基於前一階段廣大家長對TSA的強烈意見,社會人士也普遍反對學生過度操練,因此,教育局有必要把此次的修改目的和做法向家長和校方說清楚,並且要在推行過程中予以切實的監察,不能讓TSA過度操練的現象死灰復燃,小三學生仍然無法擺脫沉重的壓力。

如果確如教局所言,過去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或現在改了名的「小三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目的都只是為了評估學生進度,那麼,教局就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以及針對壓力的來源而找出解決辦法,否則,只是換個名字,把「全港系統性評估」改名為「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也就確實只是「換湯不換藥」,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事實是,不管是「新瓶」也罷、「舊酒」也罷,關鍵其實並不在機制、更不在名字,而是在於長期以來「逢考必操」、「逢試必練」的「應試文化」和「操練越多越好」的盲目心態。而這種「文化」和心態存在於兩個方面,一些校方,唯恐學生表現不夠好、影響學校在教育當局評估中的得分和名次;而部分家長則是「羊群心態」,只要有學校為學生操練,他們就會要求自己的子女也得到同樣的操練,否則就會「蝕底」了。

因此,眼前的問題,並不在於TSA改了個什麼名字,而是教育當局必須「對症下藥」,在宣布改名重推評估的同時,明確宣布「不得操練」,不許推出任何用於評估的「補充材料」,如有校方或教師違反,就要立即予以制止及追究,包括公布違規學校的名字,或對其評估表現作出分數扣減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停止操練。

當然,教局及部分校方也曾「訴苦」,指要求操練是家長的意思,不是校方追逐名次。但一來校方應掌握教學大方向和向家長提供正確的觀念,不是說家長要什麼就提供什麼;二來,此種「應試文化」或「應試教育」已經日益為家長和社會所唾棄,讓孩子愉快學習及減少功課壓力已經成為不少家長認同的主流趨勢,「小三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切勿再重蹈覆轍。

【大公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