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加價解決不了海洋公園財務危機
受內地旅客減少影響,海洋公園2015/16年度的入場人次下跌18.8%,虧損2.4億多元,錄得2003年以來首次虧損,亦是1987年以來最大虧蝕。雖然海洋公園計劃采取加票價以及延長開園時間等措施,希望通過財務及技術性安排解決危機,然而當下海洋公園面臨的困局,乃大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是本港旅遊業步入寒冬的一個縮影。香港如不能進行結構性調整,在更個性化的旅遊體驗、更貼心完善的服務、更良好的待客環境、更充分的消費者保障方面取得突破,推動本港旅遊業不斷增值发展,以廣招四方客,則海洋公園的自救行動只能是小修小補,事倍功半,解決不了危機。
香港旅遊業吹寒風,早已不是新鮮事,從去年開始就顯現頹勢,其中內地旅客整體同比下跌3%,自由行遊客大跌10.8%。其他客源地市場也普遍不景氣。今年形勢亦不容樂觀,上半年整體訪港旅客按年下跌7.4%,達約2716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跌幅10.6%,自由行遊客跌幅36.7%。下半年有數月,訪港旅客人數雖略現反彈,也是旺丁不旺財,大手筆掃貨的現象已經少見。旅遊業界面對的挑戰,絲毫沒有緩解,海洋公園的處境,不過是多添一例。
旅遊業要捱苦日子,主要受到兩個大環境不利的影響。一是旅業大環境,包括面臨周邊地區搶內地遊客大戰,港元匯價轉強令消費優惠不再,本地欠缺新景點吸引力大不如前,接待旅行社質素良莠不齊,「一周一行」調整等。二是政治大環境,本港的激進組織,一段時間以來想盡壞招不斷趕內地客,加之「港獨」鬧得沸沸揚揚,破壞了「好客之都」的形象,令外地遊客對港印象負面,覺得香港很亂,減低遊玩意願。因此,要想提振本港旅遊業,令相關行業走出低潮、持續发展,必須有針對性作出變革。
首先是发揮價廉以外的競爭優勢,讓購物更多元化。過去本港零售業大多側重於奢侈品、服裝、化妝品、藥品等生意,較為單一,趁著最近商舖租金下跌,零售業可以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品多元,增強比較優勢,增加購物新鮮感;其次是做好保障消費者權益,重回優質服務。港府昨提交《旅遊業條例草案》,建議成立旅遊業監管局,取代旅遊業議會,以法定權力規管旅行社、導遊及領隊,加強罰則,強迫旅客購物等行為將刑事化,以整頓旅遊購物秩序,營造健康的旅遊環境,相關做法值得肯定,業界也應該積極配合支持;再次,要豐富旅遊體驗,通過優化交通與旅遊設施配套,給傳統景點注入新元素,開发新的景點,舉辦大型盛事,发展文化旅遊等方式,凸顯特色,深化香港的旅遊內涵;最後,萬般迎賓不敵惡人趕客,社會各界必須杜絕針對遊客的不禮貌行為,恢复香港的好客之道。
大河有水小河滿,香港要做好操之在我的工作,扭轉不利環境,真正帮助旅遊業走出低潮,如此,海洋公園的危機自然迎刃而解。至於海洋公園的營業要如何更上層樓,則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