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眼長遠 穩步推動「深港通」
「深港通」本月5日開通之時,港交所與深交所互贈銅牛,寓意「雙牛」齊奔。不過,開通兩日來兩地股市尚未出現牛氣,雙向單日額度的使用率亦偏低。其實,現時投資大環境充斥不明朗因素,投資者通常選擇謀定而後動,「深港通」開通初期的慢熱反應在市場預期之內,無須過度解讀。應該說,這種穩健的走勢,比起一哄而上的炒作更理性和健康。「深港通」是長期措施,充分體現本港「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有助內地資本市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進一步對外開放,並將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經由香港投資內地市場,從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深港通」開通後表現較為淡靜,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內因是「滬港通」已開通兩年,內地股市已經較為開放,許多投資者早已通過「滬港通」南下投資,還包括QFII及RQFII等投資渠道。外因是意大利修憲公投被否決令歐洲經濟蒙上陰霾,影響到市場氣氛;另外,環球市場最近不明朗消息眾多,令投資者多持觀望態度,加上臨近年底,聖誕新年假期臨近,每年此時,投資者大都會變得非常謹慎。因此,「深港通」的開通未能帶來短期「狂歡」可說是預期之內。
在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股市實現互聯互通之後,已經形成一個市值超過70萬億元的共同市場,這個共同市場肩負兩大任務,一是「走出去」,讓內地民眾資產配置多元化;二是「引進來」,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資本市場,長遠促使內地的監管制度和投資習慣更趨成熟。對外開放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但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內地對資本流動的衝擊有所顧慮,通過「滬港通」、「深港通」這些平台,既能疏導資金進出又容易監管,做到風險可控。這種行之有效的聯通機制被實踐證明是可取的,下一步將可進一步擴展到其他金融資產,例如新股IPO、股指期貨、債券、貨幣及商品等資產市場上。
「深港通」本身是個中長線政策,是國家證券市場改革、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更是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判定政策的效果,應該看長遠能否令到彼此的市場深度更深、廣度更廣,能否推進內地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以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等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家對外開放,也不會是一兩天的過程,只要內地經濟按部就班地推進轉型,香港持續提供全球化及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式,互聯互通機制保持平穩發展,就可加強中央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信心,讓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擴大和深化。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就可以在本港金融業不斷升級轉型的過程中,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