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外填海 多舉措闢地
香港房屋土地短缺,如何增加供應成為香港特區政府最大挑戰。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最新報告,提出多管齊下土地發展綱要,包括建立長遠土地儲備、提高現有土地發展密度、簡化審批及發展程序等,例如考慮在維港以外選址填海,放寬新發展區發展密度等,並強調單靠發展棕地不足以解決所有土地不足問題。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公佈新第二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港府積極建立土地儲備,盡快落實大嶼山發展計劃。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表示,香港在2016年至2020年間只有不足10萬個公屋單位落成,比目標興建的14萬個單位少約30%,而近月私樓單位數目雖然回升,但單位面積卻減少,因此不可對供應掉以輕心,加上居住房人數接近20萬大關,「如果每一區的居民都抗拒發展,將來覓地會非常困難。」
適當提高密度 可供優先採納
曾維謙指出,香港於過去十多年缺乏土地儲備,無法因應市場變化調節土地供應而付出代價,而港府在1997年至2003年間因間樓價大跌,為穩定樓價推出停止賣地、引入勾地表等多項措拖,甚至暫停一些大型土地發展項目,例如洪水橋及德新發展區,都是因為政府缺乏長遠目光而被擱置十多年,「政府應該要有土地儲備的概念,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提升現有土地的發展密度,特別是現時未完全落實的發展區,例如啟德新發展區和將軍澳南發展項目。曾維謙引述香港理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即使將地積比率平均增至6.7倍,對天際線、日照及空氣流通等影響亦相當輕微,卻可增加大量單位,認為政府應該優先考慮,「既然現在造地這麼艱難,那造出來的地就不要浪費,應盡量提高發展密度。」
他續說,土地發展需時,建議政府簡化審批及發展程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政府內部亦應加快土地發展的審批程序,投入充足的財政資源,加強資訊科技運用,例如改用電子平台審批發展圖則以增加行政效率,「新加坡已在用電子入則,但香港還是用傳統方法,這都需要相當多資源投放。」
他強調,今天的土地發展,除了是樓價、租金貴要解決,也是民生的問題,希望市民積極支持土地發展。
棕地牽涉複雜 發展過程漫長
對於坊間有意見要求優先發展棕地,曾維謙表示,不認為應在採用填海、發展綠化帶等其他土地供應方式前應優先考慮開發棕地。
他解釋,棕地絕大部分屬私人擁有,有不同用途和業者,開發棕地涉及收地、拆遷、安置及補償等,發展時間極為漫長,加上過去十多年間,香港已無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導致今日需求增加卻面臨土地不足,質疑堅持某一種方法,是否足夠支撐住屋、醫療等的土地需要。
被問到政府沒有採納該會的建議,基金顧問、港大講座教授王于漸表示,不評論政府的取態,基金在發表首份報告後與社會上不同持份者溝通,認為建議符合香港長遠發展,相信有效的政策始終會被落實。
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補充,團結香港基金以智庫形式運作,透過收集和分析專家意見作出倡議,不能期望每次推出建議都必定為政府採納成為政策,或民間一定會支持,社會必須給予空間凝聚共識。
被問到是否認同政府在橫洲建屋事件中探取「先易後難」策略,基金副總幹事及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表示,每宗個案都有不同問題需要處理,不會評論個別個案,但認為政府必要多管齊下,以公平、公正、公開方式,合情合理發展土地,希望橫洲是按此原則發展。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