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解土地困局需各方全面配合

政府公佈新一季度賣地計劃,將推出5幅住宅用地,另外有2個鐵路項目,預計合共可以提供約4600個住宅單位。政府保持穩定土地供應的決心毫無疑問,但面臨的阻力和難度明顯越來越大。要突破本港土地供應的困境,為社會發展和市民置業持續提供土地,各方持份者就應秉持以香港整體利益為重的大原則,一面排除泛政治化的干擾,一面放下本位利益的局限,努力凝聚共識,創造條件,讓政府能夠加快推進包括棕地、綠化用地在內的土地開發計劃。

近期樓價上升,交投復熱,政府在此情況下保持穩定的土地供應,是正確的舉措。短期的樓市升跌受眾多因素影響,環球經濟、利息、資金流向等。政府下決心持續增加土地供應,是長遠解決房屋問題、壓抑樓價的根本途徑。本屆政府將房屋問題作為施政的重點,用盡「洪荒之力」來增加土地供應,以解決房屋供求長期失衡。從數字上看,第三季的政府賣地較前兩季有所減少,但首三季度合計共有15700個單位,已經是政府全年18000個單位目標的87%,達標進度尚屬理想,可以預期這個財年土地供應目標應該能夠順利達成。

從過去每一個季度政府公佈的土地供應數字來看,讓人感到當局拓地之難,確實可用「粒粒皆辛苦」來形容。每當政府要覓地建屋的時候,各相關持份者高調反對已成常態,或將保育問題絕對化而反對開發,或要求高額的補償安置,再加上一些反對派的政界中人推波助瀾的政治化操作,以至司法覆核和拉布不斷,都令增加土地供應的政策目標面臨巨大挑戰。

事實上,本港1100平方公里土地中,只有7%左右是用於住宅建設。相對而言,新加坡的面積只有500多平方公里,大約是香港的一半,人口540萬,其人口密度比香港要高,但其人均居住面積卻是香港的兩倍,普通一個家庭都可以有800呎左右的居所。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新加坡用作居住的土地面積比例遠高於香港。有研究指出,只要香港住宅用地佔總面積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多容納100萬人口,如果增加幾個百分點,全體港人都可以住得比現在寬敞得多,樓價也能夠維持在比較合理的水平。

要增加土地供應,社會各界就應該理性對待政府發展土地的計劃,土地發展的相關持份者更要有顧全香港整體發展的大局意識,不可只顧自己或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橫加阻攔。長遠而言,政府必須研究各種類型土地的開發利用,包括加快研究棕地開發、把一些生態價值較低的綠化用地和郊野公園土地、邊境和北區未開發的土地等,都納入發展範圍。期待社會各界在充分探討、求同存異的前提下,從香港未來發展的大局出發,尋求出一套平衡各方利益的發展辦法。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