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介紹國家成就展應恆常舉行
由團結香港基金會主辦的「創科博覽2016」,今日在灣仔會展中心開幕,展出八天,本港市民將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國家當前最新、最重大的五十個尖端科技項目,包括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國產大型客機C919等,內容十分豐富、更是難得一見,估計將會吸引逾十萬市民入場觀看。
展覽的在港舉行,體現了中央及內地有關部門對特區的關懷和支持,希望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夠通過參觀展覽,提高對科技的興趣以及加深對國家的認識,為今天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加強責任感。
事實是,由於回歸前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管治以及兩地社會制度的差異,儘管回歸已近二十載,今天的部分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對國家的感覺還是比較遙遠、感情上也是比較疏離的,這不能責怪任何一方,不能怪政府,更不能怪青年,溝通和了解是需要時間、需要做大量耐心和細緻的工作才能達至的。
而舉辦相關展覽就是一個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徑。
正是「百聞不如一見」,要認識新事物,最好的途徑當然是「身歷其境」,但國家幅員廣大,加上建設成果遍布各個領域,本港市民和青年學生不可能一一都到現場去親身感受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多舉辦相關展覽就是一個最可行的辦法,而且經過精心策劃和布展,更能令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既打開了眼界、也打開了心扉,對參展者和參觀者兩方面來說都是一個美好的交流過程。
事實是,早在九七回歸前,內地相關部門在港舉辦的一些展覽,包括機械儀器展、工農業產品展、服裝展、書畫展,以至規模宏大的出土文物展覽,都在港人社會哄動一時,市民要排隊進場參觀,而且這些展覽都成了港人接觸、了解國家發展、建設成就和文化藝術的重要途徑,在喚起港人愛國情懷方面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從眼前「創科博覽2016」的舉行,使人想到,類似展覽,不僅應該多舉行,而且應該成為一種恆常的活動,長期舉行。特區政府及相關團體如「團結香港基金會」,有必要考慮把舉辦介紹國家發展成就以及文化歷史的展覽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要有常設的、固定的展出場地,展覽主題可以結合國家當前發展近況而每半年或三個月更換一次,或者是常設展覽與一些專題展覽相結合,務求令香港市民和青年學生有機會經常性地接觸到與國家發展相關的議題和事物,從而逐步建立起對國情的認識和國人身份的認同。
當然,相關展品包括實物、模型、圖片和文字解說,都應力求精簡生動,切合港人的閱讀和參觀習慣; 而且,配合展覽舉行的專題講座,也要考慮到大部分港人和學生的普通話還很「普通」,最好能配上廣東話「解畫」或加上字幕,否則就太浪費專家們的精彩演說了。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