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立會選情熾熱 期待選後理性議政
2016立法會選舉選情空前激烈,選民投票踴躍,投票率創下回歸以來新高。 從違法「佔中」到「港獨」思潮冒起,近年本港政治爭拗加劇,政治氣氛日趨濃厚,有更多選民用選票表達政治訴求,是順理成章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未來社會的政治氣氛仍會比較濃厚,對此如何作出應對,如何讓香港專注經濟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方向。廣大香港市民已對政爭內耗、發展停滯倍感失望和厭倦,求發展、促和諧始終是社會共識,最符合香港的整體利益。現在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無論結果如何,市民期望新一屆立法會議員應該以香港整體利益和港人福祉為重,摒棄政爭,恢復立法會的正常秩序,為市民做實事,讓香港發展重回正軌。
本屆立法會選舉呈現新老交替、競爭「碎片化」等特徵,不同陣營、同一陣營的競爭都相當激烈,不論是尋求連任的政壇老將,還是首次參選的新手,紛紛一早已大打「告急牌」。昨日自中午起,多個時段的投票率和投票人數已超過上屆,多個票站更出現排隊投票的人龍,有票站在晚上10點半「截龍」後仍有數百人等候投票。情況顯示,受日益政治化的社會氣氛影響,本港市民對政治和社會發展更加關心,行使政治權力的願望更加強烈,希望通過選票來支持自己屬意的候選人,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對未來的期望。
市民更關注的是,此次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將會對香港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和影響。上屆立法會政爭氣氛已經相當濃厚,在反對派的各種政治操作下,開拓經濟、改善民生的項目都變得政治化,而激進勢力急速抬頭,亦影響了立法會的反對派議員,令立法會的議事風氣傾向偏激。應該相信,香港的主流民意,並不希望未來立法會的政治生態更尖銳對立,政治角力更白熱化。
過去幾年的教訓,香港多數市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立法會拉布、流會無日無之,變本加厲,內耗不止,諸多有利經濟民生的政策都寸步難行,甚至無疾而終,受害的是全港市民。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香港的優勢是由經濟發展決定的,而不是政爭對抗。香港要扮演好中國內地通往國際社會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把握國家發展的巨大機遇,首要任務是集中精力謀發展,沒有經濟發展,不但市民利益難有保障,香港也將失去所有的價值。
立法會議員是建制架構的重要成員,肩負重要的憲制職責,既要監察政府依法施政,也應積極配合施政,共同制定、落實惠民生、振經濟的政策,促進兩地和諧,為香港發展營造更良好的大環境。目前香港面對嚴峻挑戰,更需要一個務實理性的立法會,與政府及社會各界攜手合作,解決房屋、土地、年輕人向上流動、扶貧等深層次矛盾,令香港發展實現新突破,這也是香港主流民意的共識。
立法會選舉已經結束,大局已定。激情過後,新一屆立法會應該重樹理性論政、尊重主流民意的正常議會文化,建制派議員要秉承以市民整體利益為依歸的傳統,兌現為民服務、謀福祉的競選承諾。反對派議員更應改弦易轍,放棄狙擊施政、阻礙發展、包庇縱容激進抗爭的惡習,避免香港因政爭惡化而沉淪,不要讓全港市民陪嚐苦果。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