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平衡專業與公義 支持醫委會改革

立法會於本周三繼續審議《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出席電台節目後表示,現時大幅度修改法案在技術上有難度,希望業界明白法案需達到平衡。「行公義、守專業、護社群」是醫委會成立之目的,亦是醫生這個神聖職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提高醫委會認受性、透明度,加快處理投訴速度,照顧病人福祉,回應社會訴求,是改革醫委會的出發點和歸宿。只強調專業自主,甚至視專業可凌駕公義之上,明顯悖逆醫生使命。不斷炒作失實誤導的理由,阻礙醫委會改革,浪費各界付出的努力,違背社會主流意願,無助增強對公眾利益的保障,也無助保持醫生在市民心目中的高尚地位。

社會之所以強烈要求改革醫委會,原因在於醫委會一向予外界「醫醫相衛」的印象,處理病人投訴進度之緩慢令人難以接受。歌手張崇德及藝人劉美娟的兒子夭折的投訴,醫委會前後歷時9年才解決。如今涉及醫生的投訴個案越來越複雜,處理需要時間越來越長,已經積累大約900個案例,等候聆訊的案例通常要等兩三年,由投訴到聆訊至少要四、五年。因此,改革醫委會、加快處理投訴的訴求日趨殷切。若改革醫委會的條例草案不能通過,公眾對醫委會、對醫生的不滿將進一步上升。

醫生救死扶傷,懸壺濟世,行醫救人是神聖的職業,有特殊的使命感與榮耀感,所以醫生的職業道德一直備受社會重視。「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及1948年世界醫學會通過的《日內瓦宣言》,當中都強調,所有從醫者,將憑良心和尊嚴從事職業,醫生首先考慮的是病人的健康。嚴持操守,不謀私利,以病人的利益為依歸,是醫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也是醫生職業之所以崇高的原因。現在香港通過修例,增加非業界代表,增加醫委會成員和其他評審員,使醫委會運作更公開透明,提升醫委會處理投訴的效率,革除流弊,為病人謀福,對這樣的改革,有何理由反對?如果為了維護所謂的業界尊嚴、利益而無視公眾利益,與從醫的初心豈不相悖?

為反對醫委會改革,目前有人不斷放大一種意見,認為改革最終目的是引入不合資格的內地醫生,希望借此激起公眾憂慮,增加改革的阻力。有關說法並不符事實,是偷換概念、轉移焦點的伎倆。食衛局局長高永文一再澄清,修訂草案不涉及降低非本地醫生免試註冊門檻,在港執業醫生必須通過由本地兩間醫學院舉辦的執業試,即使通過修例後聘請的有限度註冊醫生,亦只可在受聘的公共機構工作,不可受僱於其他機構。醫管局現時聘請的有限度非本地醫生,主要來自英美澳加等地,並未有內地醫生通過執業試獲聘,不會出現大量內地醫生引入的情況。醫委會初級偵訊小組主席張德康更直斥,有關說法屬一派胡言,因為醫委會決定醫生能否註冊,需要根據註冊條例行使權力,不可越權。香港是法治社會,有輿論監督,醫委會豈能隻手遮天。希望醫生業界、廣大市民不要被不盡不實的言論誤導,消除不必要的顧慮,重新聚焦改革醫委會、保障病人權益的討論。

醫委會改革爭論十多年,如今已到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上周立法會流會,增加了此次醫委會改革草案胎死腹中的風險。本屆立法會會期所餘無幾,希望不同派別的立法會議員應以市民的利益為重,順應主流民意的取向,作出對公眾負責任的抉擇,支持通過醫委會改革草案。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