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評論:支持「一帶一路」獎學金雙向交流
作者:資深評論員黃熾華
在張德江上月視察香港之前,特區政府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大戰略早已春江水暖人先知,在「施政報告」中就提出29項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舉措。其中有一項是撥出10億港元,支持、資助「帶路」沿線青年學生來港學習、交流。張委員長5月18日來港發表題為《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共創「一帶一路」美好未來》主旨演講後,證明特區政府參與國家此一經天緯地大戰略方向對頭,舉措具體;特別是經廣泛諮詢和聽取意見後,將原來的資助單向來港交流改為雙向交流:即港府也支持、資助香港青年學生到「帶路」沿線國家學習交流,充分體現了港府廣開言路、從善如流的施政風格,值得讚賞。
獎學金雙向交流 符合「一帶一路」戰略大方向
不久前,張德江委員長來港視察,出席「一帶一路」國際論壇時在演講中就要求香港聚焦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他強調:中央支持香港以多種形式加與沿線國家的文化教育合作,打造人才交流平台;支持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開展友好往來,加人文交流。這些人文交流和文化教育合作,當然是以大專院校師生為先行,雙向交流,「走出去」開闊青年視野;「引進來」為外來國家培育香港特有的面向世界人才,這是正確路向。
獎學金雙向流動,令本港學生受惠。修訂後的計劃,到沿線國家讀大學,每人每年資助額最多可達12萬港元。此外,港府還加港生出外短期交流的資助,下學年共撥款1.2億元,供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前往「一帶一路」國家或境外地區交流。政府調整獎學金計劃,是以本地學生利益最大化為方向和宗旨,並積極回應了青年學子政策照顧的訴求,既有實實在在的方案,又進一步擴大資助範圍。這就充分顯示了特區政府的誠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港青們宜乘「一帶一路」難得機遇,走出去汲取不同知識,學習別人長處,武裝好自己本領,從而開拓自己新天地,為創新、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打造綜合性文化教育樞紐平台 化本港優勢地位
鼓勵「雙向交流」的「一帶一路」獎學金資助計劃,更能推動本港高校的交流合作,促進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和進步。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該校年年獨佔亞洲高校鰲頭,把香港大學拋在後面,主要是:嚴守政治不能侵佔校園,堅持學術研究自由不受干擾,營造濃厚勤奮好學氛圍,提倡尊師重道教育道德。這四項香港高校本來都有,但近年被激進民主政治入侵破壞殆盡。因此,走出去看看、體驗,便會「覺今非而昨是」及早回頭。
「雙向交流」可打造香港成為「一帶一路」計劃的綜合性文化教育樞紐平台,化香港在「一帶一路」計劃中的角色和功能,進而提升城市競爭力,為積累多樣化的人才儲備,突破發展樽頸。香港地方太小,但又人口眾多而資源缺乏,更兼商貿已經飽和,英雄的用武之地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香港只是溪澗,要成為波濤,應似瀑布,站高望遠奔流而去,反對派拉布阻撓實屬短視,立法會應盡快通過撥款,讓「雙向交流」計劃早日落實才是。
【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