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重建項目應兼顧社會及經濟效益

市區重建局破天荒在土瓜灣同時開展三個重建項目,將提供共1360個住宅單位及1.2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三個項目預計共耗資100億元,將有15億元的虧損。本港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舊樓危樓比比皆是,加快推動重建是市建局義不容辭的職責,此次同時開展三個項目的重建,是香港社會的需要和居住在舊區居民的迫切需求,社會效益明顯。不過,市建局處理的項目若經常涉及金額過高的虧損,重建工作恐怕就難以持續下去。因此,市建局管理層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營運模式和提高項目的效率,力爭做到兼顧社會和經濟兩方面的效益。

目前,全港有接近2萬座樓齡超過30年的樓宇,其中約4000多座更超過50年,樓宇老化問題日趨嚴重,不少的舊樓、危樓需要重建,作為負責處理樓宇重建及復修的法定機構,市建局肩負重要的職責,而政府又給予了免補地價的政策,變相給予了注資。因此,市建局在衡量一個項目是否值得去做,社會效益顯然應是優先考慮的因素。此次市建局在預計虧損15億元的情況下,仍然決定同時開展在土瓜灣的三個項目,的確是考慮到該區的樓宇老化已經較為嚴重,需要加快進度來予以改善。據居住在當區的居民反映,不少樓宇都年代久遠,出現了嚴重的滲水、裂縫和石屎剝落等現象,亟待重建。因此,市建局的有關重建決定,受到了當區市民的歡迎。

至於項目預計出現的虧損,應該說,從目前情況看,市建局雖然在2013/2014年度出現了約23億元的虧損,但總資產還有200多億元,財力尚算雄厚和穩健,應可繼續承擔市區重建大任而毋須政府額外注資。不過,市建局畢竟也需要自負盈虧,如果重建項目在政府以免補地價的方式給予補貼的情況下,依然經常出現虧損,恐怕長遠來說,就難以為繼了。客觀上看,近年樓價不斷飆升,收購舊樓成本高昂,而賣給地產商後的呎價往往會低於收購價,的確令市建局面臨沉重的財政壓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市建局更要採取兼顧社會和經濟兩方面效益的新思維方式,首先要抓住目前樓市下調,收購成本相對降低的機會,適度研究開展多一些項目;另方面,更要吸取社會各方面好的意見和建議,改善營運模式和儘量提高項目的效益。比如,加強全面規劃,形成規模效益,努力實現項目的收支平衡。還有,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提高項目效率,也是其中值得考慮的方式。期待市建局能夠處理好這些關係,為改善香港市區的環境和提高市民的安居水平而發揮應有的作用。

【文匯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