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寄望新一屆立會選舉
作者:文滿林
香港特區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將於九月四日投票,距今只有三個月時間。對這種重大選舉工程來説,三個月的籌備工作應是緊張忙碌的。故凡有意參選議席的各政黨政團及獨立人士,都竭盡所能利用這段時間做好部署。
新一屆特區立法會選舉不同於過去任何一屆選舉,意義特別重大。尤其對整個香港的民主普選發展而言,對三百多萬有資格投票選特首的選民而言,作用尤為重要。
去年,事關香港特別行政區可於二○一七年實行普選特首的政改方案,在擺上立法會表決時,因為受到反對派議員的否決,得不到三分之二議員的贊成票,令二○一七特首普選政改方案胎死腹中。假若有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支持,方案就可通過,二○一七年就可落實全港三百多萬有資格投票的選民一人一票普選特首了。讓大家嘗一嘗用自己手中的一票選自己心儀特首的滋味。問題就是因為有三分之一議員的否決,而讓差不多三分之二支持政改方案的議員和全港三百多萬選民的普選成空。由此可見,立法會選舉的意義和重要性。
選民要會分辨免受誤導
有不少市民會問,究竟何時才有特首普選的機會?市民要等多少時間才可以用自己的一票選特首?關鍵的關鍵,前提就是要看立法會是否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員贊成政改方案。只要新一屆立法會超過三分之二議員支持的話,普選特首就有很大機會落實,並儘早落實。否則,就算特區政府和特首有心推動普選,三百多萬選民如何心急盼望普選,都無濟於事,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類似的普選方案即使再上立法會表決,依然會受到三分之一反對派議員否決,就只能是徒勞無獲,再次折騰,再令全港市民失望而已。
由此推之,三百多萬選民要想得到普選特首的機會,想盡快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機會得到實現,就必須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作出堅決的、明智的選擇,以手中的一票推動未來普選特首的落實,方見成效。將手中的一票投給支持普選特首的參選人士,要分辨出誰是支持普選特首、誰是反對普選特首並不難:
一是記一記在去年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時,哪些議員支持普選特首,哪些反對普選特首。
二是這些曾經參與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的議員,相信有大部分人士都會參與九月四日新一屆立法會選舉。
三是,凡是參與去年立法會表決政改方案時投下否決票的議員,在報名參選新一屆立會時,想必都用各種各樣的藉口甚至「好聽」的口號,來美化他們曾經反對普選特首方案的所作所為。選民千萬不要被他們欺騙和誤導,再一次上這些政客的當。正如魯迅所諷刺的那樣,在販賣中越叫得大聲的小販,越靠不住,越假。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因為意義重大,建制派的「得失」和反對派的「得失」議席,勢必影響和衝擊下一屆特首選舉和香港未來的形勢發展。套用一句術語來説:建制派能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贏得超過三分之二議席的話,一切都好辦,「一天都光曬」。若不,讓反對派爭得超過三分之一議席,那麼,正如坊間一個有識之士所言:選邊個做特首都「死」。更莫説三百多萬選民希望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的機會早日達到了。
建制派須做好協調部署
由此觀之,形成了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的特別意義和激烈程度。當下,建制派和反對派都在評估和重新部署有關競選工程。雙方各有盤算。建制派的目標,希望能爭得三分之二議席,目的就是為下一屆特首選舉和儘快實現一人一票普選特首打下基礎創造條件。更是為了香港的未來前景和發展。至於反對派也有他們的目標和目的。除了保住佔立法會三分之一議席之外,還要保住他們的議席不被激進本土派搶去,「分薄」他們的利益和話語權,更擔心激進本土派出來攪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令選票分散導致失利。而激進的所謂本土派(實質就是「港獨」)參選立法會自有他們的目標和目的。他們若能爭到議席,就是香港的不幸,隨時成為台灣「立法院」動亂翻版。
作為建制派,為了香港大局,為了明年特首選舉,為了推動儘早實現普選特首的這一機會,必須做好協調和部署,評估出選勝機會大的人選,讓有機會勝選的人上陣。作為建制派參選人,也應衡量和評估自己參選的勝算機會和支持度,為自己也是為大局,作出選擇及協調。協調好內部人選安排,才有利於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工程,爭取更多議席。作為有資格投票的廣大選民,當然希望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建制派能贏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香港就有機會盡快實現一人一票普選特首,讓大家領略一下以自己手中一票選擇心儀特首的滋味。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