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評論:「一帶一路」為何內地熱香港冷?
作者:宋小莊
香港下週就要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一行來港。目前,香港社會與「一帶一路」有關的議題不多,無關的政治性議題卻很多。許多人似乎不關心「一帶一路」的作用和影響,有什麼發展機遇?「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是什麼?應當如何扮演?媒體也不關注十八日上午特區政府和貿發局主辦的論壇有什麼內容,更為注意的是晚宴請帖上的「嘉賓須知」所説的保安要求,反對派政黨中有哪些人不滿保安要求拒絕出席。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記載了這種捨本逐末的情況。他説:「楚人有賣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買櫝還珠已經成為成語了,裝珠的「櫝」太漂亮能迷惑人,這不奇怪,但「宴會須知」並不是什麼莊嚴文告,不值得媒體炒作,難道「一帶一路」就沒有熱議的事務嗎?
「一帶一路」與「中國夢」結合
內地熱、香港冷的現象是值得討論的。比方説,內地常把「一帶一路」與「中國夢」聯想起來,與大國崛起掛起?來,與造福世界相提並論,與中國發展等量齊觀。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中,雖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與「一帶一路」相聯繫,更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不管什麼省份,不管什麼民族,都知道「一帶一路」,都曉得「一帶一路」對中國、對世界都很重要,都清楚對別人、對自己都很重要,對這一代、下一代也都很重要。然而,香港市民卻沒有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在香港,對「一帶一路」最豪氣的説法,就是:給香港帶來的機遇比內地改革開放要大,香港可以從海、陸、空向沿線國家走出去,香港可以為承包專案的內地企業提供合同管理和排解糾紛服務,香港青年可以投身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本地中小企業可以開拓商機,給香港人提供就業機會。但這種類似的説法,沒有務實,只是務虛,對大部分港人缺乏吸引力。對試圖開拓「一帶一路」商機的商人、對試圖就業謀生的香港年輕人,政府並沒有提供什麼服務和資訊,更不用説經營指南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近年國家領導人外訪,為了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洽商的事項、簽訂的雙邊合作協議,每年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每年都在二萬億美元以上。中國的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計劃,可謂碩果纍纍。經濟發展,互利共贏,改善民生,共謀發展,深受有關國家歡迎。香港行政長官和有關官員也外訪,做了些什麼?有什麼成果?為香港帶來了什麼商機和機遇?卻幾乎沒有媒體報道。也許這是香港媒體的鑑賞水準問題,但也許外訪就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沒有多少像樣的成果。如確實如此,香港自己缺乏進取開拓的能力,搭順風車也是可行的方法。內地發展太快,符合資質和能力的人才往往跟不上發展的需要,香港也不是沒有機會,關鍵是如何把握。
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從二○一○至二○二○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平均每年的投入是八萬億美元,其中涉及能源的四萬億,涉及通信的一萬億,涉及交通二點五萬億,涉及水和衞生零點四萬億。但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每年只能提供數百億美元貸款。應新興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之運而生的金磚銀行初始資本是五百億美元、亞投行資本為一千億美元、絲路基金中國承諾出資四百億美元,與每年八萬億計的亞洲基礎設施的需要、與「一帶一路」總估算二十萬億美元的投資相比較,總是小巫見大巫。
對如此龐大的資金缺口,香港的金融中心有用武之地。二戰後美國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對外輸出美元,使美元國際化,併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如果「一帶一路」基建和貿易專案也以人民幣結算,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有用武之地。
中國有和平的、經濟的「一帶一路」計劃,美國也有更龐大的二武四文計劃。二武計劃是指:一九九九年美國製定了《絲綢之路戰略法案》,與俄羅斯角力,爭奪中亞。近年的南海計劃,挑起東盟與中國有海洋爭議的國家與中國的衝突。四文計劃是指:二○一一年美國國務卿在美印戰略對話中提出的「新絲路計劃」,實現美國在中亞—阿富汗—南亞絲綢之路的政治和經濟控制。美洲自由貿易區,包含北、中、南美洲三十四個國家。亞太十二個國家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的跨太平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此外,印度還有「三位一體」戰略,包括軍事大國戰略,聯合美國、日本、東南亞、南亞的合縱戰略,與中國的互利戰略。俄羅斯也有與前蘇聯地區建立歐亞聯盟的戰略。
有比「宴會須知」更傳神話題
與上述各種大國戰略相比較,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各大國中最文明的、國際關係中最鬆散的、經濟互利最講究的、對沿線國經濟發展最有助力的、受益國家和人口也是最多的。中國將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建立經濟帶的成功經驗推廣開去,通過基建的形式加以實現,是大國崛起中堪以典範傳世的。
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道路網,曾為世人稱道。中國大禹治水、萬里長城,有數不清的感人事蹟。鄭國渠的疲秦之計,在秦始皇看來不是間諜戰,只是促成秦國強大的水利計劃。隋煬帝的運河,促成了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古代的基建都有如此值得講述的故事,現代的「一帶一路」,不會沒有比「宴會須知」更傳神的話題。
資深評論員,法學博士
【大公網】